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923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教案新人教版 19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梳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理解两诗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导语设计设计1:(情境导入)“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

2、,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设计2:(激发兴趣)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设计3:(激情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重难点)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简介作者,朗读感知一.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

4、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 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

5、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思考探究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

6、都比较生动鲜明。 5.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提示】让学生分组完成后再汇报。检查预习,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提示】听朗读,画出朗读的节拍;自由朗读;小组内朗读,然后请几个代表全班朗读。【教学提示】对于思考题,分组讨论,可以先在同桌间交流,再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出最佳答案在班级中交流。【学法指导】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板书设

7、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哲理诗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重点)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重点)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简介作者,朗读感知1.简介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歌

8、,整体感知全诗。明确: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先朗读,后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二:明晰手法,研讨诗意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 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 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

9、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第三节, 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 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合作交流,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

10、是“未选择的路”? 明确: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

11、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教学提示】由学生分组分组完成,再分组汇报,老师补充完善。【学法指导】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的作用:能够使不容

12、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慎重人生之路留恋(象征)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文体的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角色朗读、课内外相结合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不足之处: 1.诗歌语句的分析,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最好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