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856350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2.5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中图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

2、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2)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近代化从总体上

3、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中国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普通和平常的照相、读报、看电影、握手等文化生活和礼俗,它们什么时候出现在

4、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近代社会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一、文化生活的变化一个时期的文化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从洋务运动以来,我国的近代起步,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传人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资产阶级思想启蒙,都在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照相术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40年代传人中国。1844年8月耆英在与法国使臣谈判时,法国人为其拍摄照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照相事例之一。照相迅速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各地开设营业性的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

5、照相还被应用于广告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2、电影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就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作“电光影戏”或“西洋影戏”。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是1896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楼”茶楼。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它是一部无声电影。1931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是我国第一步有声电影。20世纪初,中国电影先驱们先后组建了新民公司等多家电影三不仅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电影演员如阮玲玉、赵丹、白杨等和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奖的导演蔡楚生,创作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教科书中提到的难夫难妻是我

6、国的第一部故事片。你们还知道哪些老电影、老演员和导演?3、报纸以申报为例说明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报刊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与要石专播工具。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受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同中国政治近代化息息相关,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过程中,都出现过创办报刊的高潮。申报由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办于上海,1872年4月30日创刊,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从创刊开始就有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等栏目,确立了我国近代报刊的基本模式。1912年,由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并很快发展为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4、出版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说明近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

7、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但是我国的图书印刷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近代以后,西方发明的铅字和机械印刷技术传入我国,近代出版业开始迅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它是1897年由夏瑶芳等人创办的。20世纪初张元济成为该馆的负责人,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大批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印的“大学丛书”,结束了清末以来外国人垄断我国高等学府教科书的局面;编印了辞源等工具书,深受知识界欢迎。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由此体现工业化的影响。二、社会风俗的变迁社会风俗的变迁实际上是人民生活近代化

8、的反映,其方向是越来越文明,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首先,教科书说明了社会习俗发展的方向,是向越来越文明的方向发展。对此知识可结合近代化的起步,指出“文明”的方向实际上体现了学习西方,与世界潮流接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风气;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女权的尊重。其次,教科书分别介绍了剪发辫、易服饰、放足和改称呼。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汉族的发式是男子和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发于肩或束发于顶。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族人继承了这种发式。清军入关后,为了用同化风俗的办法来铲除汉人的民族意

9、识,强令男子剃发。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下,汉族男子终于都按照满族的习俗剃发蓄辫,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发辫成为清朝国民的象征。因此,要求剪辫就成为各个时期反清的标志。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讥笑中国的辫子,更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各地兴起剪辫之风,成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革命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以除去旧俗,做文明公民。设问:为什么拖在人们脑后的大辫子会成为革命的对象?易服饰的主要成就是西服、中山装和旗袍流行。西服是欧洲的传统服装。它设计科学,着方便,穿起来能使人精神焕发。近代以来,随着外国人在中国的增多和受留学回国人员

10、的影响,西服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根据中西服装的优点而设计的一种新式服装。上衣为对襟、翻领、胸前有四个口袋,袋盖为倒山形笔架式;裤子基本上是西裤样式。中山装朴实、庄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适合于社会各阶层。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视为中国男礼服的代表样式。旗袍原为满族妇女的一种服装,民国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长处,逐汗演变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时尚服装。新颖独特的旗袍,不仅受我国妇女的喜欢,而且也很受西方妇女的青睐。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时的南唐,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缠足是在女孩子未成年时,将其双脚分别用布裹紧,使其长成足骨隆起、足尖尖小的畸形脚。这严重地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清朝

11、顺治、康熙年间曾两度禁止缠足,但成效不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女子放弃缠足,还成立了“不缠足会”。1912年,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令全国各省,禁止女子缠足。从此,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放足运动,缠足的妇女逐渐减少。 民国初期,社会风俗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改称呼。1912年,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上“大人”、“老爷”等旧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与此同时,跪拜、作揖等清朝通行的礼节也被废除,代之以鞠躬和脱帽礼。中外人员交往开始采用西方的握手礼节。本知识点的讲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和礼节的改变有哪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回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12、。教师也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先进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近代国家、政府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等方面适当提示。【总结】: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引进,照相、看电影、看报纸等娱乐方式、精神消费的传入,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缓慢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复习巩固】:试分析一下,近代创办的报纸与旧时的邸报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近代报刊与旧时邸报的本质不同点:邸报

13、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刊载的内容狭窄,发行范围有比较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民众的视听;近代报纸顺应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受到重视;另外,近代报刊也反映大众生活,丰富大众生活,服务于经济发展。)【知识拓展】:本课的知识拓展介绍了握手礼的流行,其实是教科书中社会风俗变迁的补充,它同改称呼一样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分子追求民主平等和融入世界潮流的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一般情况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对方眼睛。伸手动作要大方,态度要自然,如左手加握,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14、。但男同志对女宾一般不用。握手也有次序,一般来说,应由主人、领导者、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同志先伸手,待他们伸手后再握手。【相关链接】: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 1923年 孤儿救祖记中国第一部长系列影片19281931年火烧红莲寺 共18集 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广东鹤山县人,出生于上海。先后演了战功、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狂流、脂粉市场、姊妹花等重要影片。1933年被明星日报评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皇后”。1946年迁居香港,主演孝道、后门等影片,1975年退出影坛移居加拿大,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渔光曲由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

15、幕电影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26年,大闹天宫;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铁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也是亚洲当时的第一长动画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它则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普通一兵。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

16、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这是第一部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中国电影。中国第一部恐怖电影 1937年,新成立的新华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欢迎的影片夜半歌声,这是中国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国产恐怖电影,它不但在当时制造轰动效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其价值和魅力依然能够得到验。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影片 2002年12月12日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第一部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新中国第一部与国外合拍的故事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