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740501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旅游历史文化.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旅游历史文化 第一节历代官制科举第二节古代姓氏称谓第三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科技第四节旅游历史文化传媒 第一节历代官制科举 一 历代中央 地方官制 一 历代中央官制1 原始氏族社会的官制原始社会晚期 曾设有 百官 2 奴隶社会的中央官制夏朝时的六卿 商朝时的内服官 西周时开始设置三公 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有所不同 宋元明清各代 基本沿袭了隋唐官制格局 有所变动 元代只设中书省 明代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 大学士参与机要 组成内阁 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自雍正以后 设军机处 有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 内阁的地位为其所取代 隋唐时期 中央官制进一步发展 建立了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 3 封建社

2、会的中央官制秦统一中国后 实行中央集权制 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官制 二 历代地方官制 1 奴隶社会的地方官制商王朝时有外服官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 西周地方政府的组织有 五服 五等 之说 春秋时实行国 野制 战国时大部分诸侯实行郡 县两级制 秦朝地方设郡 县两级 郡有郡守 郡尉 县分大小 万户以上者 行政官为 令 万户以下者称 长 汉初承秦制 只改郡守为太守 郡尉为都尉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将全国分为十三州 每州设刺史 汉末 改刺史为州牧 魏 晋 南北朝时期 地方政权基本上为州 郡 县三级 2 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制 隋 唐改为州 县两级制 唐又设道 作为对诸州的监察区 道的长官先后

3、称为巡查使 按察使 观察使 后来 边境地区设节度使 度支 营田 观察等使 宋代废藩镇制度 地方设路 州 县三级 路设安抚使 州设知州 县设知县 元代以行中书省为中央派至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 行省以下为路 路下设州 州下设县 明代沿袭了元制 后改行省为 承宣布政使司 长官为左右布政使 掌一省民政和财政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分掌一省司法和军事 合称 三司 清袭元制 总督管辖一至三省军民要政 巡抚主管一省军政刑狱 道的长官是 道员 俗称 道台 成为省以下 府 州以上的行政长官 品阶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 西周时期 官有九命之别 汉代对各级官员实行正规的俸禄制 魏晋时期 实

4、行九品中正制 隋代沿用了魏晋的九品制 隋唐之后我国古代官吏以九品为等级基本固定下来了 随着官员品级的制度化 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色 礼仪等方面的规定也相应制度化 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穿紫色衣服 六品以上穿朱红色衣服 七品以上穿绿色衣服 九品以上穿青色衣服 二 古代官吏的品阶 明清时除了服色规定外 对不同品级官服上的绣纹也有严格的规定 如文官一品绣仙鹤 二品绣锦鸡 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云雁 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 武官一 二品绣狮子 三 四品绣虎豹 五品绣熊等等 三 古代科举制度 一 隋唐以前选举制度概述 1 春秋战国时 由于兼并战争频繁打破了官爵世袭制 按照 选贤任能 的原则来选择官吏 2 汉代为了

5、选拔人才 推行 察举征辟 的选拔官吏制度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须经过皇帝的 策问 然后授以官职 策问 分为 对策 和 射策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士族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竭力推行 九品中正制 的选官制度 造成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科举制度的产生 发展与完善 1 隋文帝开皇七年 587年 废九品中正制度 炀帝乃置进士等科 由朝廷公开考试选士制度 科举制度因之正式产生 所谓科举制度 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 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 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2 唐代在隋炀帝所置进士等科的基础上 另外增设秀才 明法 明书 明算 一史 三史 开元礼 童子 道举等科 武则

6、天时还置武科 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 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举行的考试 唐朝常科考试诸科考试中以进士科最重要 考试合格者称为 及第 及第第一名称 状头 或 状元 及第者要参加曲江会 题名会等 常科考生有两个来源 一是生徒 一是乡贡 制科考试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制科合格后可以由朝廷直接授予官职 三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成熟 宋朝对科举进行了不少改革 使之趋于完善 1 正式建立殿试制度 从而将常科分为州府试 解试 礼部试 省试 和殿试三级 2 改革唐代铨选制度 3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 元承宋制 也分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 四 科举考试的完备与严密 1 明清科举制

7、度有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学校与科举紧密结合 明清时的学校分为两类 一类是国学 一类是府学 2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殿试在会试后同一年举行 3 明清时科举制度的最大变化 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内容 四书 五经 形式主要是八股文和试贴诗 第二节古代姓氏称谓 一 古代姓氏的渊源 一 姓氏的含义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那时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 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 其族号就是 姓 氏 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这是因为同一氏族子孙繁衍 人口增加 然后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生

8、活 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系族的称号 这个称号就是 氏 进入阶级社会后 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原来的区别外又带上了浓厚色阶级色彩 特别是氏 多由统治者赐封而来 姓与氏混合为一 大约在秦汉时代 二者已经没有区别 姓氏原有的区别已经毫无意义了 到了汉代 姓已经基本确立 与现代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二 姓氏的由来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 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几种 1 最早产生的姓 即真正意义上的姓 后人以姓为氏 他们多带女字旁 2 以国邑为姓氏 3 以官职为姓 4 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5 以排行次第为氏 6 以爵号为氏 7 以居地为氏 8 以职业或技能为氏 9 以事为氏 1

9、0 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11 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 二 中国人的名 字 号 一 名和字所谓 名 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古代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素 字 往往是 名 的解释和补充 又称 表字 古人的字 多与名涵义相近或相符 也有人名 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 名 字之间也有意思互为相反的 古人的名 字还常有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二 别号 号 是人的别称 又叫别号 宋代以后 取别号之风尤盛 有的人的别号多达十多个 几十个 有的人因别号而为后人所熟知 其本名反而较少人知道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 名一般用于谦称 卑称 或上对下 长对少的称呼 在尊称 下

10、对上称呼时则称字 在古代 帝王 诸侯 高官大臣等死后 根据他们生平事迹而加的一种称号叫谥号 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庙号 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第三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科技 一 传统思想文化 一 阴阳五行论 概念的提出最早溯源于 易经 和 尚书 洪范 五行是指金 木 水 火 土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 二 天人合一说 最早由战国时子思 孟子提出 天人合一 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 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 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 或天人相通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说 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协调

11、 和谐与一致 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三 自然无为论 自然无为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观点 代表人物有老子 庄子 荀子 老子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 万物皆由道产生 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 还明确提出 道法自然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 荀子批判改造了老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提出了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的唯物主义思想 克服了老庄无为思想的消极因素 他还强调人的能动作用 发展和丰富了 天道自然 的思想 四 知行统一观 自先秦的孔子和墨子开始 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知行学说 知行合一 知 指道德认识 行 指道德行为或道德实践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两者必须统一 否则根本谈不上有道

12、德 五 义利 理欲观 义利之辩 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孔子重义轻利 墨子认为 利 是辨别道德行为是义还是不义的唯一标准 韩非则注重功利 西汉董仲舒主张不能以利害义 要见利思义 理欲之辩 实际上是 义利之辩 的深化和发展 义利之辩 理欲之辩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个人与整体 个人与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 六 修齐治平论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作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基础 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七 执两用中论 执两用中 与 过犹不及 合而言之 就是坚持 中 戒其 过 勉其 不及 这乃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凡是合理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都要保持在一定的范

13、围 要适当 恰到好处 不能偏向一面 走极端 二 科学技术 一 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四大发明 1 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 105 蔡伦 2 印刷术 公元1041 1048年 平民出身的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3 火药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4 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 虽然指南针产生于宋代 但早在战国时期指南针的前身司南 早在战国时已被发明了 二 天文学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 人们通过观察日 月 星辰 来确定时间 方向和历法 从而翻开了古代天文学的第一页 夏朝时反映夏朝历法的 夏小正 编成于战国时期 经后人整理补充 收在西汉的 大戴礼记 中 殷

14、商时期 我们的祖先在甲骨上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 月食 新星的记录 春秋时期中国古人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战国时期 齐人甘德的 天文星占 和魏人石申的 天文 合称 甘石星经 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东汉时 张衡根据浑天学说理论和对天象的实际观察 公元117年创造出了利用漏壶滴水推动的大型 漏水转浑天仪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演示恒星和太阳周日运行的仪器 公元126年 张衡在第二次担任太史令之后 就注意收集掌握地震情报和记录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 地动仪 隋朝时 天文学家刘焯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

15、误 多次建议修改 公元600年 他创 皇极历 唐代 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机械专家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 僧一行在 皇极历 的基础上制定了 大衍历 元朝初期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 圭表等天文仪器仪表 与王恂 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 施行最久的历法 授时历 三 数学成就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 包括从一至十 以及百 千 万 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据西汉 周髀算经 记载 西周时期的商高向周公讲了 勾三股四玄武 这一勾股定理特例 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 春秋战国时期 九九乘法口诀就已经流行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

16、的蓬勃发展时期 祖冲之 祖暅父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著作 缀术 取得如下成就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 隋唐建立起中国数学教育制度 主要与国子监设立算学馆及科举制度有关 在当时的算学馆 算经十书 成为专用教材对学生讲授 算经十书 收集了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等10部数学著作 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宋 元时期 是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 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贾宪在 黄帝九章算法细草 中提出开任意高次幂的 增乘开方法 秦九韶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 1247年 他在 数书九章 中将 增乘开方法 加以推广 论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并且例举20多个取材于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李冶于1248年发表 测圆海镜 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 天元术 一元高次方程 的著作 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元1261年 南宋杨辉在 详解九章算法 中用 垛积术 求出几类高阶等差级数之和 公元1274年他在 乘除通变本末 中还叙述了 九归捷法 介绍了筹算乘除的各种运算法 公元1280年 元代王恂 郭守敬等制订 授时历 时 列出了三次差的内插公式 公元1303年 元代朱世杰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