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698156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历史专题易错强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含答案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2019天津卷,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卷,28,4分)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

2、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3(2019新课标全国卷,28,4分)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4(2019北京卷,17,4分)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壮大了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3、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5(2019江苏卷,9,3分)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夫唱妇随赴战场B抗战流血不流泪C国共北伐齐协力D解甲归田喜而泣【答案】B6“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答案】C7太平天国典制通考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会很高兴,以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但另一方面

4、又把人家当作天王的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洋人对此大为反感,觉得反不如清朝“明事理”了。这说明A太平天国对英国采取了愚弄的策略B太平天国不能驾驭国际外交的规则C太平天国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D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没有本质区别【答案】B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答案】C9南京沦陷的当天,国民政府公布的作战计划指出:“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

5、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击战斗。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这表明国民政府A认识到不同作战方式配合使用的价值B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C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答案】A10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A促成战略决战B扩大统一战线C转移工作重心D实现民族平等【答案】B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宪法就是规制政治市场的一

6、部反垄断法,它反对任何个人或集团垄断对真理的解释权、对人民的代表权、对公共事务的决定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认为世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三种政体中间那种最良善。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也主张宪政。1905年张謇致函袁世凯:“立宪之首要,公但执牛耳一呼。”在联名奏请下,清廷宣布仿行宪政上谕:“派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宪政制度第一次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始在体制内部进行。摘编自郭文涛清末民国宪政之路中的三条规律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

7、政、立法两权;而立宪派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国民党主导的国会推出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反对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在宋教仁被刺案尚处于司法阶段时,南方国民党人匆忙起兵反袁,遭全面镇压。法理上,未穷尽法律救济手段即诉诸暴力,难免被界定为“叛乱”;舆论上,政权过渡刚完成,人心思定,多数人不愿支持国民党。为何争议无法在法律范围内解决?有人归结为袁世凯个人弄权,有人指责国民党法制观念单薄。在我看来,关键是民初宪政体制结构的脆弱性。当年南北和议时,双方根本没有就未来达成共识,革命派交出了政权,并单方面为北洋集团定做了一套紧身衣;而袁世凯的关注点始终在实现

8、中央集权。在没有整合各种政治力量之前,行政上的中央集权恰恰给许多人带来剥夺感,从而将他们推到了对立面。摘编自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立宪行动背后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立宪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宪政方向的区别。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与民初两次宪政努力最后均告失败的共同原因。【答案】(1)推动力量:知识分子、开明官僚、皇族成员。历史背景:维新运动失败,立宪派势力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国际地位衰退;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日俄战争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

9、派壮大。(2)区别:清末方向是君主立宪;民国方向是民主共和。原因:对政府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对各方力量缺乏有效整合。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

10、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

11、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