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58930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某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千村社会调查报告:关于龙大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调研地点: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龙大村 作者:毕嘉宜所在学院:金融学院班级:06级本科银行与国际金融一班 指导教师:李书华 齐宁 二八年七月下旬-八月永安市龙大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毕嘉宜 毕嘉宜,女,(1988-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与国际金融专业2006级本科生。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凸显着全面解决“三农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近年来,党和政府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本人通过关

2、于龙大村农民收入的社会调查,了解了龙大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主要来源和制约因素,并围绕如何提高龙大村农民收入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农民收入;收入增长;制约因素;调查与思考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党中央为了解决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做出了许多努力。福建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福建省农民人年均纯收入5467元,全国农民人年均纯收入4140元。,然而,福建的沿海地区与山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农民收入也存在明显差异 2007年福建沿海地区农民人年均纯收入6859元,山区地区 5095元。福建山区地区的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如何提高山区地区农民收入水平

3、,帮助山区农民富起来,进而进一步提高全省农民收入水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所以选择龙大村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龙大村位于福建省的闽西北山区;二、龙大村具有福建山区农村的典型结构,农民既有从事农业,又有外出打工,主要地形为山地,山林作物等自然资源丰富;三、龙大村的经济状况在闽西北山区地区处于领头位置,被列为三明、永安市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农业部联系村,研究龙大村的发展,可以对福建山区地区其他农村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有借鉴价值。于是,七月下旬,本人前往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龙大村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先后到乡镇农信社拜访了农信社负责人,到村部拜访了村干部、到村民家中与村民

4、进行了访谈,在对该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的同时,完成了对十个农户的调查问卷和对村支书的访谈。一、 龙大村基本情况图一 龙大村区位图(图中红色圆点标明处为龙大村)龙大村位于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东南方,地处205国道边,是贡川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现有农户335户,共1151人分布在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里,共有31名党员。这里地处福建省中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风光秀美,森林茂盛,空气清新,有着丰富的山林和土地资源,山林面积28000多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0412亩、生态公益林面积3900亩、桃源洞风景林面积7300多亩、果树林面积800多亩。人均毛竹林面积约9.04亩。

5、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323.5亩,人均耕地面积2.02亩。毗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自然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村经济由农工商构成多元经济结构。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12.31%,小学文化水平占53.08%,初中文化水平占30.71%,高中文化水平占3.90%。近年来,龙大村虽地处欠发达地区,但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下,推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开发、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措施,村经济情况有所改善,农民收入也有所提高。该村近三年总体发展情况如下:表一 龙大村2005-2007年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表年份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的产值。(百万元)企业总产值

6、企业总产值是按属地原则计算的,包括外地人在龙大村办的企业。(百万元)村财收入 村财收入大部分来源于林地使用管理收入、小水电站、烟草返税。村办集体企业缺乏,村财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该村的一些私营小企业、加工工厂等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只上缴国家应缴的税收,对村财贡献极小。(万元)20051256235015200613435293718.3200714375360125数据来源:贡川镇统计站图二 龙大村2005-2007年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柱形图从表一和图二可以看出,龙大村从2005年到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企业总产值和村财收入上都保持了连年持续上升的趋势。 表二 龙大村近

7、十年农民人年均纯收入统计表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十年平均人年均纯收入(元)39114174435944864645482250585279565863784877 数据来源:贡川镇经管站。 图三 龙大村1998-2007年农民人年均纯收入折线图 从表二和图三中可以看出,龙大村人年均纯收入十年内持续增长,2007年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仅高于永安市平均水平(5528元),而且同时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5467元)和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二、龙大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从调查的情况看,龙大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数据来源:村干部及村民访谈

8、资料1、种植业。主要是毛竹、蔬菜瓜果类和茶叶的种植,这些作物经济价值相对较高,村民通过村里的工厂对这些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相对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产品销路较好,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此外,该村山林面积大,毛竹规模种植的发展潜力很大。龙大村还根据该村气候、水土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的特点,在能人带动下组建栟榈茶叶经济合作社,组织村民入股,茶叶产业初步形成,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的副业收入和分红收入。水稻等粮食的种植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口粮问题,但是成本大,收入不高,还容易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由于龙大村地处山区,没有成片大面积的可耕种地,很难发展农业机械化;同时

9、因为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旅游开发带来的土地征用使村民的耕地减少。 2、养殖业。龙大村主要实行家庭养殖业,最出名的是生态绿色贡鸡的养殖。贡鸡采取自然放养的绿色养殖模式,无污染。村民还利用邻近的沙溪河和村里的水潭、邻近的水库养殖经济鱼类,主要销往附近的永安和三明市区。3、外出打工。包括村里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劳动力农闲时外出打工两种类型,是目前村民最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龙大村约有40%的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在接受调查的十户农户中,有七户农户反映,虽然农业劳动为家里带来了一定收入,但从收入比重上看,外出打工的收入才是目前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4、第三产业收入。由于临近国家级旅游区桃源洞,龙大村

10、村民也有一定的第三产业收入,如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但这只是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农民自发进行的,还未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规模,收入水平有限。5、一些私营小型企业如:鑫龙食品、绿宝毛竹加工、巴丘和黄角垅养殖场等。也为从业村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三、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1、资源利用低效率,产品附加值低。该村虽有丰富的林地和土地资源,林木、毛竹资源丰富,但村民创新能力不足,对生产模式、技术、管理和营销没有创新,使得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以原木、原竹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绿色优良产品“贡鸡”生态环保,但也主要是以卖活鸡等初级产品方式经营,经济效益不高,产品收入低。2、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对

11、经济发展约束力强。村干和村民思想比较保守,龙大村对外开放不足,招商引资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得村里的企业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村民就业渠道也受到限制。3、第三产业无法发展为支柱产业,经济效益较差。虽然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区位优势突出,但是村里未能充分利用好其地缘优势。而且村里没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主要靠村民自发的单打独斗,服务质量没有保障,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旅游餐饮、接待等成不了气候,服务水平低,收入也偏低,未能全面发展和惠及全体村民。4、村里民办企业盈利水平低。村里虽已有多家民办企业,但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多为粗放型经营管理,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品创新,产品销售不佳

12、。5、农民投资渠道不畅,金融资产收益低下。龙大村村民普遍很少向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贷款意识不强,传统意识根深蒂固,不愿意欠钱,怕付利息,而且贷款不方便,手续也比较麻烦。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良好的投资渠道,不知如何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增加金融收入。另外,农民对于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钱来增加收入也没有明确的概念。 6、教育落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人才缺乏。根据调查发现,村里大部分成年村民的学历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的不足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即使出外打工,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虽然在调查中他们都表示认为读书很重要,但落实到行动上却很难。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由于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

13、不愿意支付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学费;二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学费对于村民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使他们无法让子女接受长远教育。7、农资产品价格高涨,农民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村民普遍反映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购买都非常方便,但价格高、生产成本太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等,但随着通货膨胀和农药、化肥等价格的大幅上涨,总的农业生产成本并没有降低,农民的支出负担不断加重。同时,农产品没有鲜明特色,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价格不高。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增加限制了村民的可支配收入,受收入水平的制约,龙大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偏高,2007年为44.1%同期全国

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1%。 8、农村基层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领导作用有限。部分村干部制定经济发展措施时比较局限,不够有力,没有将村民们增收创收、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完全带动起来。农村基层组织带动村民集体致富的思想未完全形成,很多村民还处在单干的状态,农民经济状况存在两级分化。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一)统筹优势科学规划要突破现有的制约因素,实现所制定的规划,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抓住该村作为三明、永安市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农业部联系村的机会,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借助福建省大力发展绿色海西建设、6.18海峡经济项目交流会等平台,积极引进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和科研

15、单位进行合作,深度开发本地的优势农副产品资源和休闲旅游资源等。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为了在目前的基础上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龙大村在上级政府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特色产品,制订了较准确的经济发展定位和较全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其中的产业布局规划今后经努力得以实现后,将使该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得到显著的提高。规划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村规划如:(1)依托该村八千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项目为龙头,逐步扩大优质茶叶的种植规模,引进先进茶叶加工设备,形成生产-加工-包装一条龙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规划投资200万元引进“A04”肉鸡无公害饲养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无公害饲养鸡舍场所,全村建设百万只无公害“贡鸡”生产基地,并与福建省龙头企业融燕公司合作全面推广“三赊一保”生产经营模式,建设国际标准的QS屠宰生产线,实现永安市“贡鸡”产业化经营建设项目。(3)规划投资50万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农科院的高新生产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引进最新优良品种,在全村推广千亩以上“烟-稻-菜”、“瓜-稻-菜”、“菜-稻-菜”高效种植模式,使年亩产收入可达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