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3589244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分析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摘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化养老的发展,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必须和必要。在生活质量中,精神生活质量最为值得我们关注。在2006年初所做的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基础之上,结合老年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并针对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利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提出适当的介入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关键词:老年人 机构养老 精神生活质量 老年社会工作一、研究背景(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

2、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和严格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控制人口政策,新生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缩小,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接近老年型社会的标准(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1994年底,老年人口已达1.17亿,占总人口的9.7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14.7%2。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具有突发性特征。根据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1982年至1990年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300多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

3、,每年增加400万,21世纪前十年每年将增加400万-500万,2010年至2030年每年将增加的老年人口将多达900万-1000万。我国将在短期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老人群体,这无疑需要我们建立适合国情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制度体系3。中国有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老年人口的增加,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多,更需要我们关注老人的生活质量。(二)社会化养老的兴起 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是近几年由于家庭结构核心化、规模缩小化、家庭功能向外转移,使得家庭养老面临许多挑战,如由于子女减少、妇女工作和重幼轻老等原因使家庭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有所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寿命延长和老年人的数量增加使

4、得老人对养老资源的总需求增加;社会的发展使老年人对晚年生活质量与多样性有了新的要求4。家庭养老渐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化养老5(即家庭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帮助,有社区照顾和机构养老)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关于养老观念的转变,采用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人也越来越多。据市民政局的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底,市已注册养老机构共20家,拥有床位1648,入住老人805人,平均每个老年公寓拥有床位87.46。在我们2006年初的调查中,市养老机构已有30多家,入住率很高,一些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设施较好的机构甚至达到100%,有入住意愿的老人需要提前数月预定床位;而且近几年养老机构的发展良好,大

5、多数养老机构都在盈利,有一家机构跟我们透露他们一个月的净收入高达7万元;养老机构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日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社会化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养老机构必须完善服务设施和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人的多养样性需求,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这些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社区,甚至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 ,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三)“精神赡养”问题凸显 精神赡养在法律上是有依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06年10月30日(即重阳节)的

6、齐鲁晚报有一则报道:在一些基层法院受理的赡养案件中,近半数是由于子女对老年人态度上不敬或不够关心而导致的。“精神赡养”缺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7。基于以上原因,针对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一)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 1.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大学人口研究所、杜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的曾毅、顾大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中提出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如女性老年人、高龄老人、患病老年人和残障老年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少数民族老年人、贫困老年人、临终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研究。对住

7、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住养老机构的时间长短及其影响因素8。2.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教育学院的颂在“十五”规划的项目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中期成果中提出了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主要观点有:逐步提高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使之在衣食无忧的同时,拥有可用于精神消费的经济空间;针对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大力发展对老年群体具有吸引力的休闲文化学习;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把人文关怀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加强信念教育,普及现代科学9。(二)关于市养老机构的研究 师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

8、工作专业的连伟等人在2003年做市老年公寓基本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老年公寓的兴办、运营、存在问题及探索性的解决思路,关于老年人的只有笼统的生活满意度调查,精神生活方面只有一句“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其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提倡广大学生定期到老年公寓开展志愿性活动,与公寓老人表演节目、与他们谈心等”10。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达不到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目标。三、相关概念及老年学的理论(一)相关概念1.老年人 老年人11是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根据人的日历年龄参照生理年龄、心里年龄的共性特征并结合人口的结构、人的预期寿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所确定的老年

9、人年龄标准的人。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作为划分老年人的界限,我国一直采用这一标准。2.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12是在机构或院舍提供集体和个人照顾。基本形式按性质可划分为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和老人托老所,按经营机构性质可划分为私营、政府资助或补贴。提供的基本服务:住宿: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例如无障碍设计),注意老年人的隐私权和个性化需求;社交:帮助老人适应机构环境和群体,安排小组或个人社交,促进机构中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和社区关系;保健:维持健康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防止恶化,为个别疾病老年人提供护理和个人照顾,安排医生为行为不便者治疗,为服务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常见疾病的

10、知识培训。 现在老人的生活需求多元化,要求发展各类型的机构照顾,不同类型的机构照顾服务综合在一起即综合服务类型。 3.精神生活质量 (1)精神生活质量 在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的精神生活特性满足个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以实现个人精神发展的程度及其自我感受13。 (2)具体指标 首先,精神生活特性14,是指个人享受精神资源后其精神生活所呈现的特有的性质,从精神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角度,可以用愉悦性、发展性、超越性等词汇来表示。愉悦性是指精神资源是用于满足个人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放松身心甚至是纯粹娱乐或享乐的需要。精神资源更有价值的是发展性和创造性。其次,精神生活需求,包括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对情感的

11、渴望、对美的需求、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对信仰的向往等等。第三,精神发展程度,可以从人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反映出来。人的主体性主要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自主性反映的是人作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特征,人有自主性就会在活动中焕发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意识,就更有机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能动性表现为个人在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为的选择性、发展的预见性等。创造性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高级表现。人的精神发展程度从社会的角度评价就是精神生活的文明性:比如精神需要的文明性、精神活动的文明性、知识运用的文明性、社会行为的正义性、价值观的合理性等15。第四, 精神感受,主要来自于个人对自

12、身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体验。(二)老年学的理论 1社会撤离理论 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或休闲理论,代表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的年事日谱。主要观点:老年人撤离的生理基础是身体衰弱;撤离动力是老年人或社会启动;撤离结果是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社会继承;撤离特征是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撤离形式是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过程或老年人自动退入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期老龄社会的事实,总结了老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但是忽视个性差异、忽视地位差异、忽视脱离所造成的弊端、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忽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2活动理论 该理论兴起于20

13、世纪60年代,在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作老年人中提出。(1)含义:老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2)主要观点:进入老年期老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来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了强制性角色而情绪失落,在成年期这些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3)四个基本假设:老人的角色丧失的越多参与的活动就越少;老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自我认识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这四个假设阐明了一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度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

14、的,他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其基本观点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3.次文化理论 是罗斯提出的,也称老年亚文化群体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体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这一理论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特征,即老年人加入了老年人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可以使老人保持自重,保持较高的士气。四、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现状 我们在2006年初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中发现,入住的老人中差不多有2/3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这直接导致我们不能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访谈者。我们以我们能与老人正常交流为标准选取访谈对象,对于那些不能与人正常交

15、流的老人的精神生活无法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的代表性有一定局限。 根据廖小琴的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结合老人的特点和我们的调查研究,我将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具体化为以下:(一)精神生活的愉悦性老人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状况的限制,多数是与其他老人聊天和看电视,读书看报的不多,但是他们满意于这样的生活。(二)情感生活1.家庭的情感生活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95%是丧偶,他们的情感慰藉主要来自于子女及子女,子女探望的频率有50%的是一周数次(机构距离家很近是条件),27%的是半月一次,老年人对这样的频率较满意的有60%,满意的20%,过得去的有13%,不满意7%。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子女探望主要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探望的时间较短,一般是安排完事情就匆匆离开,老年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多交流,但是考虑到子女工作忙也就满足于现状,不要求子女什么。2.人际关系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基本上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需要与机构中的老年人和服务人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近60%的老年人经常与别的老人接触,偶尔接触的和很少接触的都是20%,有10%的从不与其他老人接触(原因是长期卧床,住单人间)。但是老年人接触的人一般是自己同室的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识的。那些行动不便又有交流能力的老年人,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很少。与服务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