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33588369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 中央集权遭到冲击D 婚姻制度变革艰难【答案】A2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 体现公开公

2、平选官原则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字眼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

3、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这表明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大兴,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学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所以赦免董仲舒,是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并不是迷信思想日渐式微。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容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赦免董仲舒是受此学说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皇权与相权冲突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4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

4、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答案】B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需要抓住“清朝

5、”和“所生活的年代”就可以准确作答了。5(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B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 “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D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答案】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结合所学董仲舒的思想分析解答。6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6、。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科举制注重出身门第B 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C 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D 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生才学作为选官标准,而不是门第出身,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士族子弟比重最大,反映的是士族子弟才学突出,不能反映出士族阶层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差异较大,反映出考生才学水平的不同,故C项正确;唐代统治者不属于士族阶层,故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7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

7、。与之相关的背景是A 司马迁记史不严谨B 孔子被追封为诸侯C 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 世家大族掌握权力【答案】C点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等措施,使得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都需重视、学习的理论学说,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方御用之学,成为大一统政治格局和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8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

8、“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A 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说明通过科举考试贫寒家族开始进入上层,传统世卿世禄家族受到打击,体现出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科举制巩固唐朝统治信息,故A项错误;科举制只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不能实现贵族和平民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直接说明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D项错误。9东

9、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10自秦始皇泰山封禅

10、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A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天命以为王 ,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材料没有体现出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11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A 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B 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C 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D 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实际上是儒学神学化,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儒学神学化,不是君主专制的合法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显然是不会暴力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中统治方式不是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12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A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B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C官制改革使民

12、俗更加淳朴和顺 D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卫瓘认为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孝与廉,因此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材料所讲的是选官制度,而不官制,故可排除C;卫瓘主张恢复察举制,用以取代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故可排除D。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

13、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西汉大一统与董仲舒儒学西汉初年,国家实现统一和经济恢复发展,董仲舒重新改造儒学,将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杂糅,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这些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大一统的需要,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由此可见,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