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8756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的社会来历分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曾国藩“超级精英团队”社会来历分析曾国藩集团的成员,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脑人物、骨干分子、一般成员。首脑人物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江忠源、李鸿章五人1。他们密切配合而又各自独立,思想、政治上一致而又在组织上自成体系。尤其曾、左、李三人,他们虽最初目标一致,结为一体,而后却各自独立,成鼎足之势,不仅谈不上统属关系,如曾、左之间,甚至不通书问。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起初的原因,大约可追溯至该集团形成之始。也就是说,他们是个联合体,既可为成事而合,亦可为事成而散。出于种种原因,同治三年后该集团虽未解体,但同当初相比,关系是大大的松散了。所以,这五人地位、作用虽有不同,但各有各的系统,相互不能取代。

2、曾国藩像然而,他们亦并非没有差异。在此五人中,曾、左、李较为重要,而其中又以曾国藩最为突出。这不仅因其为官最早、地位最高,能将他们集结成团、联为一体,还因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提纲携领、先走一步,如改革军制、首创湘军、首倡洋务运动等,故而成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他的思想政治路线,也成为这个集团的灵魂。因而,这个集团应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之为曾国藩集团,或曾国藩军政集团。以往,人们往往把它称之为湘淮军集团,有似意在突出军事,强调战争。而我的研究侧重于政治方面,意在从思想与政治上探讨这个集团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所以,不再采取过去的称呼。 左宗棠像所谓骨干分子,主要指重要幕僚和军官。重要幕僚指所任职事重

3、要或同幕主关系密切者,如主办粮台、厘金局、盐务局、编书局、营务处等,可谓职任重要,而在幕主身边办理咨文、奏折、信函、批札之人,则属二者兼而有之。重要军官指前期的统领、主要营官和中、后期的统领、分统(又称小统领)。有的兼有双重身份,既为幕僚又曾领兵,更无疑是骨干分子了。有的人物,主要是后期一些人,文职位至实缺盐运使以上、武职位至实缺总兵以上者,亦足以说明其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故将之归入骨干分子之列。根据这几条原则,经粗略统计,该集团首脑和骨干分子共有475人,经查证核实,其中文职实缺按察使以上125人,武职实缺提督以上58人,位至督抚、堂官以上者67人。这个统计虽难称精确,但亦可大致反映出这个集团

4、在清朝统治阶级中的实力地位。 至于一般成员,则主要指一般幕僚和一般官兵,如前期次要营官及哨官以下、中后期营官以下弁兵。一般幕僚即地位较低、作用不大,入幕前没啥名气、出幕后未太发迹者。也就是那些虽入名幕,但做官未至三品、为学亦没有成名成家的人。曾、胡、左、李等人虽奏保人员甚众,但一般都是候补、候选、即用、记名之类,得任实缺者所占比重不大。尤其那些高级职位的实缺,只有那些重要幕僚和分统以上军官才有可能得到。战争结束时,湘淮军保至记名提、镇大员者成千上万,欲补一个实缺千总、把总亦不可得,甚至一副红顶子只能换得一醉。因而,一般幕僚和军官虽为这个集团出力卖命,但不过为了挣口饭吃,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利益。况

5、且,他们在政治与思想所能产生的影响有限,也不能决定这个集团的性质、方向和根本成败。再者,他们人数众多,资料阙如,也无从加以统计。所以,本书对之基本采取略而不计的办法,只从总体上概述,不作具体分析。 这个集团的成员,就家庭出身而言,曾国藩集团的首脑人物与骨干分子多为中小地主出身,而士兵与下级军官则多为农民出身,其中很大一部分属贫苦农民。就骨干分子而言,其职务(包括候补、候选等)的升迁则分为文武两途。就任文职的官员,除由武职转为文职的杨载福、刘铭传、田兴恕三人外,都具有文童以上学历,其家境一般不错,多为中小地主或富裕农民。而就任武职者则情况有所不同,多数人家境较为富裕,有的人还具有武生、武举、武进

6、士之类的功名,但少数由士卒升迁而来的将领,家境却相当贫苦。其充任幕僚者无论地位、作用如何,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家庭也较富裕,多为中小地主,尚未发现家境贫苦者。当时虽有不少因衣食困难、居无定所而投入幕府以求生存者,但并非由于家境原本困难,而是由于家乡被太平军占领,急急逃出避难,沦为丧家之犬的缘故。不过,从总体上看,这个集团主要成员的家庭出身虽然贵贱不同、贫富不一,但无论军官还是幕僚,家境贫苦者人数不多,出身豪门贵族者更是极少数。 在首脑人物中,除左宗棠之外,曾、胡、江、李都出身地主,有的还是中、小官僚,甚至攀上高亲。 曾国藩自称“家世寒素”,“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2,亦只能说明他家尚不是贵族与豪

7、富,并非真的贫困。他曾对其心腹幕僚赵烈文说家“有薄田顷余”3,雇有长工,当是个中小地主,最低是个富农,且正处于上升之中。据曾国藩自己讲,他与曾国荃小时候都曾参加过劳动,他曾到十余里外的蒋街提篮卖菜,曾国荃推过小车,而很少读书的曾国潢还曾从事过推车运石之类的繁重劳动。而他的祖父曾玉屏与曾祖父曾儒胜,“皆未明即起,竟日无片刻暇逸”4,及至他的小弟曾国葆与子侄一辈,就没有听说过参加劳动的事。只是他一生勤俭,生怕子女懒惰败家,一定要他的儿媳和成年未嫁之女学做针线,并年年寄送鞋袜,以考评她们的女工。曾国藩还把他们家发家致富的经验总结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5八字诀,作为治家的信条,用以教育其诸

8、弟子侄。据他的解释,“书、蔬、鱼、猪”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即早起、“扫”即打扫庭院,“考”即祭祀祖先,“宝”即周济亲友、乡邻。这些情况,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曾家的经济地位与发展经历。此外,曾国藩家还干过有似高利贷之类的活动。有一户名叫王大诚的农民,在道光初年向他家借过“百千”大钱(大约相当于白银百两)的债,以自己家的土地作抵押,从此沦为曾家的佃户。曾家每年向王家“收租十石者十余年,收租六石九斗者又二十余年,实属子大于母”,利息已超过本金一倍以上,直到咸丰七年十二月他在家丁忧期间才“检券发还”6,蠲免了王家父子的这笔债务。不过,在他之前,家中无人做过官;在他父亲考中秀才之前,家中也

9、无人考取过功名。其经济收入亦不甚丰厚,有时仍“不足于用”7。道光十六年曾国藩会试落第南归,还曾因买书而发生过借贷之事。若同官员、富商相比,确实不太富裕,所以,曾国藩富贵之后,与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出身,总是满口“素贫”、“寒微”、“贫窭”、“贫贱“等等。但若同周围的农民比较起来,则不仅是曾氏家族中的首富,而且是称霸一方的小豪绅了。亦正因如此,他的祖父曾玉屏才能够遇事强梁,经常出头解决乡邻间的纠纷。 胡林翼的家境比曾国藩好得多,少年时代也比曾国藩活得潇洒,可以说基本上属于纨绔子弟。郭嵩焘称:胡林翼“家故有田数百亩”8。曾国藩亦说:“润帅本有恒产,私用当不至空乏。”9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为嘉庆二十四年一

10、甲三名进士,曾任詹事府少詹事,官至正四品。他的岳父陶澍曾任两江总督近十年,是清朝的一代名臣。据此可知,胡林翼家应是个地主官僚家庭,而且是个相当大的地主。而若论其家庭出身,则应算作大官僚、大地主家庭。因为他曾长期在岳父家生活,年十九岁即入赘陶家,在陶家生活了六七年,直到中进士、点翰林,为官京师。故其生活环境相当优越,为曾国藩、左宗棠所远远不及。也正因为这一点,胡林翼自幼养成负才不羁、挥金如土的习性,“在江南幕中,常恣意声妓”10,入仕之后还间为狭斜游。徐宗亮亦称:“文忠公少年,有公子才子之目,颇豪宕不羁。”11 左宗棠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积代寒素”12,家境不如曾、胡,其经济地位大约相当于

11、富农或富裕中农。左宗棠的父、祖两代都是县学生员(即通常所说的秀才),以教书为生,靠学生交纳的“束修”度日,仅能维持一般生活。遇有荒年,例如嘉庆十二年湘阴大旱,家中乏粮,不得不靠糠饼活命。左宗棠出生(嘉庆十七年)不久,母亲缺奶,又无钱雇乳母,只好以米汁喂养。后来他回忆起这段家史,仍不免潸然泪下。他在一篇序文中说:“先世耕读为业,以弟子员附郡县学籍者凡七辈。”又在给长子孝威的家书中称:“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尔母归我时,我已举于乡,境域较前稍异。然吾与尔母言及先世艰窘之状,未尝不泣下沾襟也。吾二十九初度时,在小淹馆中曾作诗八首,中一首述及吾父母贫苦之状,有四句云:研田终岁营儿哺,糠屑

12、经时当夕飧,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还在“研田”和“糠屑”句下自注道:“父授徒长沙先后廿余年,非修脯无从得食。”“嘉庆十二年吾乡大旱,母屑糠为饼,食之仅乃得活。后长姊为余言也。伤哉。”13左宗棠成年后,家境略有好转,但仍不富裕,与周氏夫人成婚后,入赘于湘潭岳丈家。其父去世时家中有田“数十亩,岁收租谷只四十八石”,不足家用。故在兄弟析产时,他与“终岁旅食”的次兄左宗植都没有分取,全部家产都给了长兄(左宗棫,二十五岁时去世)的儿子左世延14。直到十年之后,左宗棠才靠历年课徒授馆的余资,在湘阴柳庄购田七十亩15,营造出自己的小巢,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虎将江忠源像江忠源道光十七年举于乡,

13、是新宁县第一个举人。咸丰二年曾“出私财增募千人”16 ,带赴广西攻打太平军。募勇千人月饷、途费需银当在六千两左右,一下子出得起如此一大笔款子,家产当为不薄,可能是个不小的地主,家境当优于曾国藩,而与胡林翼相埒。 李鸿章像李鸿章的家庭状况,与胡林翼颇为相近,都属于官僚地主家庭。在其祖父李殿华一代,李家号称“耕读之家”,家有佃户、雇工,四个儿子皆入学读书,大约是个小地主。及至其父李文安由科甲入仕,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李家就成了“庐郡望族”17。 此外,主要成员中也有类似情形。如刘蓉的女儿嫁到曾国藩家,居安庆督署还与婆婆夜夜纺线,其家境大约与曾家差不多。吴坤修咸丰六年因“江西饷绌”,“倾家资并劝族里

14、富人出银米饷军,又筹银四万两解省垣,收集平江溃勇。”19其家境似与江、胡相近。郭嵩焘则自称:“自曾祖父母以来本为巨富,吾父与伯母分析时已日趋虚乏,各得岁租数百石,每岁衣食足资取给。道光辛卯以后连年大潦,所受皆围业也,坐是益困于水。吾年十八入邑庠,则已岁为奔走衣食之计,总是十余年以馆为生。”20虽家道中落,其经济地位似仍不在曾家之下。胡大任在原籍湖北筹饷期间,曾有“毁家纾难”21之举,家境亦当在中资以上。 骨干成员中家境贫寒者是一部分由士兵升为分统、统领或保至实缺提镇大员者,主要有李成谋、黄翼升、宋国永、威应洪、田兴恕、鲍超等人。据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载,李成谋“家贫,以补釜为业。父死不能葬,舅氏

15、赙之”。而“兄弟三人皆嗜博饮,私相谓曰:今借舅氏力,仅可举丧事,无以治酒食待乡里吊客,孰若携资入博局,以冀一得,足自豪。负则吾三人舁父而葬,何如?皆曰:然。一夜竟罄其资,遂用苇棺葬父于黄牛墩。”22家中一贫如洗,而又嗜赌如命,应该算作流氓无产者。已知湘军将领中,似无比李成谋更贫困者。其余如宋国永“贫时刺船自给”,威应洪“初家贫甚,为人佣”, 黄翼升“少业铁工,又设肆鬻炮竹,岁荒不能自给”23,大概都属于农村无产者、半无产者。还有一些营兵出身的将领,如田兴恕、鲍超等人,家境也不富裕,吃粮当兵,一般都是为了谋取最低生活保障。据传,田兴恕少年家贫,“刈草为业”,卖与邻家“官都司者”以谋生。“一日往后

16、,都司家已买草,兴恕沮懊,依门嗟叹。都司女闻之,谓其父曰:贫儿待此以餐,盍留之备来日用?父从其言,兴恕大喜。归途自誓曰:妮子解事,苟富贵,当与共之。后数年,田兴以军功官贵州提督、钦差大臣,乞假归省。都司女犹未嫁,竟媒娶之。”24其最初家境之贫困无助,概可想见。 骨干成员中的文幕人员也有家境较为贫寒者。在曾国藩幕府中主持两江采访忠义局的“拔贡陈艾,甘贫最久,日仅食粥一顿及衣被不完者,岁以为常”25。吴汝纶“少贫力学,尝得一鸡卵,易松脂以照读。”26 将领中有些人出身商贩,如周达武“少时为私贩”27,应属于劳动人民之列。其余如刘腾鸿“少读书,未遇,服贾江湖间”28,则属一般商人,生活水平大约高于一般农民,但也算不上富商,其社会经济地位仍处于中下层。 在就任文职的将领中,也有家境不太富有者,那就是出身教员家庭的李续宾、李续宜、潘鼎新和长期靠课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