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

上传人:1305****567 文档编号:13358600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度感动中国主持词及颁奖词文稿敬一丹:观众朋友,这里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这是我们第18次迎来感动中国。 白岩松:从2002年到2020年,感动中国已经走过了18年的路程,如果它是一个人,18岁成年了,但是对于感动中国来说,却始终在成长。春天播种,四季收获。 敬一丹:我们在这里端详着2019年的背影,一些事色彩纷呈,那些数字滚动跳跃,那些热词还在流行,而那些人给我们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痕迹,这一年因他们而不同。 白岩松:这是一个注定与历史紧密相连的年份,然而,回望过去,我们走过的18年感动中国的路程,简直就是一瞬间。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一位守护历史的人。 配音:57年前第

2、一次到敦煌的樊锦诗对敦煌就是这样的印象。1962年,樊锦诗作为北大考古专业学生到敦煌实习,因严重水土不服导致根本无法工作,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家乡上海调养身体。1963年,樊锦诗毕业,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敦煌急需专业学考古的人,她被北大分配到莫高窟工作。一个祖籍杭州,长在上海的江南女子只有让自己慢慢适应大西北戈壁荒滩的生活。点油灯睡土炕,进城要走几个小时,半夜老鼠掉到枕头上之后,掸掸土继续睡。 到敦煌4年后,樊锦诗与北大同班同学彭金章结婚,之后开始两地分居。1968年,樊锦诗在敦煌生下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彭金章从武汉赶到敦煌,已经是孩子出生几天以后了。陪同樊锦诗10天后,彭金章因为工作需要,

3、又回到武汉。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从25岁到48岁这23年时间,樊锦诗在敦煌,彭金章在武汉,聚少离多。两个孩子也都在敦煌度过童年,之后分别送到上海、河北的亲戚家寄养,大了再送到武汉。为了保护敦煌,樊锦诗一家付出了很多。 从上世纪末开始,旅游事业高歌猛进。90年代开始,作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的樊锦诗,就一直在推动“数字敦煌”。一方面利用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游客可以“窟外看窟”,以疏导游客减轻洞窟开放压力,在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旅游。而更重要的是把敦煌所有文物信息数字化,以便让后代永续利用。在她的带动下,敦煌的保护与研究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

4、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樊锦诗,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81岁的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 白岩松: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樊锦诗的颁奖辞。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 敬一丹:如果说樊锦诗老师的故事充满了从前,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刚刚。他满了18岁,刚刚成年,目光中还有少年的光芒

5、;刚刚他放下吉他,那吉他好像还有余音;刚刚他给妻子孩子做了一顿热饭然而,一声召唤,这些刚刚都消失在瞬间。 配音:2019年初,受干旱气候影响,四川省大凉山地区森林火灾频发。自(2019年)春节之后,森林消防西昌大队的广大指战员连续转战16个火场,扑灭火线20余公里。3月30号,刚刚回到队里休整不到一天,深夜西昌大队又接到了新的命令。当时四中队中队长张浩正赶上半个月一次的轮休,回家陪陪家人。报道员代晋恺一直承担大队的新闻采写任务,接到火警,代晋恺立即做好出发准备。西昌大队紧急集结,连夜向发生火灾的凉山州木里县原始林区进化。这次出征看似和往常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教导员赵万坤是第108次灭火。张浩

6、是第41次。41名指战员行车7个小时,又翻越山岭6个小时到达海拔3800米的山头。 火情刻不容缓,31号下午3点,按照部署,胡显禄先行带领第一支10人小分队赶往山下烟点探查,代晋恺就在其中,路上他还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第一队队员到达火场后,顶着高温炙烤打灭了多个火点。同时,由赵万坤率领的第二分队和当地干部群众正在紧急赶来增援的路上。就在这时,第一小队突然发现了意外的险情。 然而,就在他们撤出没多远,风力突然加大,林火瞬间爆燃起来。大火随着上山风仅仅一分钟将整个山谷点燃。两个分队的消防队员瞬间被大火吞噬,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土烧焦树烧死,呼唤战友的声音一次次响彻山谷,没有回音。大火过后,人们发现

7、了扑火勇士的遗体,27名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不幸壮烈牺牲。痛失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一起出征却没能活着一起回家。 大队营区的笑脸墙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都笑容灿烂,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王佛军只有18岁,平时他最喜欢拉着老兵讲火场故事,还说以后要把自己的故事也讲给新兵听。张浩的父母身患癌症,家务全靠妻子承担,张浩本想稍稍弥补一下对家人的愧疚,但接到命令的他没有犹豫,随即穿上战友送来的防火服。张浩留给妻子最后的画面就是那个“中国森林消防”的坚毅背影。 为有牺牲多壮志,为国捐躯重如山。 有一种牺牲比自己赴死更令人肝肠寸断。刚刚退休的刘佰利当了一辈子森林消防员,他唯一的儿子刘代旭是在父亲的

8、鼓励下报考了森林消防学校。刘佰利十分清楚火场的危险,却未料到生离死别如此猝不及防。 代晋恺也在牺牲的名单里,妈妈知道儿子总是跟在最前沿,用相机记录着真实的打火战斗状态。儿子说,他想让更多人走进森林深处,了解战友们在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能看看他们脚底手心的血泡和满身烟尘站在青山里的微笑。 听,森林消防西昌大队又响起了你们都曾立下的誓言,为保卫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付出自己的一切。 让我们记住这31位扑火勇士的名字,你们将化为春泥,永远守护这大地青山。 敬一丹:让我们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扑火勇士致敬。 敬一丹: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四川木里森林扑火勇士的颁奖辞。 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

9、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四川木里森林扑火勇士。 敬一丹:观众朋友您现在收看的是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接下来,我们要走近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有轰轰烈烈的战斗,也有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深藏功名的背后是怎样的人生?是怎样的初心? 配音: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1950年,为了表彰在解放大西北中做出贡献

10、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部队决定颁发人民功臣奖章。凡是在解放大西北战争中评为大功特等功者,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来送资料的张富清的儿子也惊呆了,如果不是这次信息采集,他也从未见过父亲的这些军功章。 60多年来,张富清从未对身边人说过他立下的战功,家里人只知道他当过兵,是一名普通的退役军人。 1924年张富清出生在陕西汉中市洋县。1948年,24岁的张富清加入西北野战军,在二纵359旅当战士,这一年他参加了永丰战役。11月27日拂晓,张富清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在双方密集火力交锋中逼近了敌人的碉堡。战斗持续到天亮,永丰城被收复,张富清炸毁了敌人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弹

11、药四箱,但自己也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张富清死里逃生,但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不幸牺牲了。 永丰战役,张富清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甲等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继永丰战役之后,张富清还参加了壶梯山战役,东马村战斗,临皋战斗,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除了特等功,还3次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 1955年,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面临退役转业的人生转折,听说湖北恩施条件艰苦,急缺干部,他选择留在这里,而且选择了最偏远最贫困的来凤县。张富清先后就职于县粮食局,卯洞公社,县建设银行,无论时间多久远,来凤人都记得这个外乡的好干部。那些年,张富清一家生活清苦,除了患病的大女儿,其他三个孩子放了学就去拣煤块,拾柴火,背

12、石头,打辣椒。孩子长大了,没有一个依靠父亲的关系找过工作,孙子辈现在大多数都在做临时工。 张富清是离休干部,享受全额医疗保障,做白内障手术,他听说同病房的群众用的晶体更便宜,坚持换成了一样的。 201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xxx,在会见全国退伍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时,与老英雄张富清亲切握手,俯身问候。 敬一丹: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富清的颁奖辞。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张富清。 敬一丹:在困境中人们在寻求

13、出路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词,方舟。有一个中国人,他的名字就叫作方舟,那真是人如其名。 配音:糖丸,甜甜凉凉的味道沉淀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孩子们觉得它是好吃的糖,家长们知道他是防病的药。这种疾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可能在一夜之间使患者手脚不能动弹,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后遗症还会导致残疾。 人类与脊髓灰质炎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在近代,欧洲,北美,澳洲,曾先后成为脊灰重灾区。1955年中国南通爆发脊灰疫情,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数为儿童,其中死亡466人。此后,疫情逐渐向上海,青岛,南宁等地区蔓延。由于当时这种病无药可医,也没有疫苗可用,严重的疫情令人闻之色变。 1959年,3

14、3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前往苏联考察,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寻找破解脊灰疫情的良方。死疫苗要分四次注射接种,不仅价格昂贵,还要由专业人员操作,以当时的国力难以做到。在考察中,顾方舟得知有一种脊灰活疫苗刚刚研发成功,活疫苗只需口服使用方便,成本也只有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由于安全性尚未通过试验,还没有国家实际使用过。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随后成立,顾方舟担任组长。首批试生产疫苗很快在北京诞生,并且通过了动物试验。而人体试验是疫苗能否正式投产的关键。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做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观察期过后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由于成年人大多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因此必须经过小儿试服才能验证疫苗的安全

15、性,那么要找谁的孩子来做试验呢?1960年的一天,顾方舟亲手给自己还不到一岁的儿子喂下了一份疫苗试剂。在顾方舟的带动下,组里的其他同事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最终确认,所有服下疫苗的孩子安然无恙。 1960年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然而,顾方舟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液体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等环节门槛太高,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的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 从1962年起,一颗颗糖丸运往全国各地。在针对脊灰的国家行动中,糖丸屡立功勋,发病人数逐年递

16、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那一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2019年1月2日,92岁的糖丸爷爷顾方舟与世长辞。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仍然心系国家的卫生事业,当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探望他时,老人已几乎睁不开眼,他紧紧抓住后辈的手,留下最后的遗言。 一颗糖丸,护佑几代中国人健康成长。鞠躬尽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片赤诚。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敬一丹: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顾方舟的颁奖辞。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顾方舟。 白岩松:或许我们该用这样一句话介绍下一位出场者:黑色的眼睛只给她带来了黑夜,但是她却依然寻找光明。 配音:她叫朱丽华,今年62岁,浙江嘉兴人。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