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3574268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8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发展战略)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县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海县人民政府二六年八月目 录前 言1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2(一)有利条件2(二)约束条件5(三)重大意义7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模式设计8(三)基本原则9(四)发展目标10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13(一)产业重点13(二)区域重点15(三)设施重点17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18(一)工业园区建设重点18(二)清洁生产建设重点22(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22(四)“静脉产业”发展重点23五、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24(一)现代物流业建设重点25(二)旅游业建设重点26(三)信息服务业建设重点27(四)餐饮业和旅馆业建设

2、重点27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8(一)节约利用能源29(二)节约利用水资源30(三)节约利用土地资源30(四)节约利用原材料31(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31七、建设循环型城镇32(一)推进循环型城镇建设33(二)推进循环型社区建设33(三)推进循环型村庄建设33(四)推进绿色学校建设34(五)建设节约型机关34(六)倡导绿色消费35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36(一)示范工程36(二)重点项目38(三)清洁生产示范企业41(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41九、保障措施41(一)加强组织领导41(二)完善政策法规41(三)优化科学考评42(四)强化科技支撑42(五)引导公众参与43附表附图前 言循环经济

3、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上升的快通道,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约束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已成为全局性和长期性难题。编制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本规划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编制。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重点提出我县“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是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纲要、宁波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宁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等

5、重要规划和法规。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一)有利条件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诸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无论是从自然资源的种类、总量还是质量来看,我县都是宁波市自然资源相对富集地区,这使得我县循环经济建设具有先天之利。水资源相对丰富。我县产水面积为185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0.48亿立方米,县域水资源总量约17.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46立方米,已开发水资源3.39亿m3(含白溪水库),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0%(国际警戒线为40%)。可再生能源种类繁多。象山港底部的黄墩港、三门湾北部的岳井洋,可分别建成装机容量5.9万千

6、瓦、4.1万千瓦的潮汐电站。规划的双峰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60MW,茶山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可达到1800MW。海岸线长达176公里,风场资源比较丰富。每年利用畜禽粪便的沼气开发利用量约可达到上亿立方。森林面积占地很大。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62.5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44%。森林覆盖率62.0%,森林总面积占宁波市的25%左右。目前我县已划定81.81万亩林地作为生态公益林, 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5.46万亩, 省级24.76万亩,县级31.59万亩。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陆域海岸线长176公里,河口岸线2.81公里。县辖象山港海域面积91.60平方公里。县湿地总面积85.71万亩,

7、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5.65万亩。目前滩涂养殖已达15万亩。港口岸线以及水运条件十分优越。县辖海域内共有岛屿44座,(其中群岛3组),礁55座。岛屿面积5.17平方公里,岸线总长59.03公里。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旅游资源涵盖7大主类,20个亚类,涉及到51种基本类型,其资源丰度在国内属于中等水平。古镇和古家具等人文旅游资源,很有自身特色;温泉度假资源具有独占性,海岸风光、海岛资源中群岛、海岸整体组合优势好,有利于整体开发。2、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生产

8、总值达到129.4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3.5%;人均生产总值2688美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分别列第82位和72位。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特色行业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服务业较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52.91亿元,专利授权数由2000年的167项增加到2005年的268项。教育事业得到高度重视,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

9、进步,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验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4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19元。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城乡统筹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中等城市雏形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宁波重要的交通节点和能源基地。“五大网络”工程推进顺利,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行政村通公路率超过90%;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转移工作力度加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卓有成效。3、各项工作基础较为扎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思想渐趋统一,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我县在循环经济工作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发展战

10、略一以贯之。“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思想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我县就开始了建设生态县的有关工作。“十五”计划明确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循环经济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县的主要抓手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资源环境意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逐步统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为各级各部门的普遍共识。工作抓手扎实有效。为推进生态县建设,适时启动并扎实推动“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2005年以来正式启动了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

11、环经济区和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工作。以国华宁海电厂为依托,引进和实施了一批资源循环利用生态链接项目。目前正积极探索建立以万元GDP能耗、水耗和排污量为内容的绿色GDP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成就喜人。宁海1999年底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成为宁波市第一个全国生态示范区。临港循环经济试点区被列入省循环经济建设“991”工程,目前发展形势良好。以生态县建设和循环经济建设为载体,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率明显提高。(二)约束条

12、件近年来,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我县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不足全国一半,且后备资源有限。水资源虽比较丰富,但面临着工程性、季节性缺水和外调的压力,局部地区经常发生严重缺水现象。经济增长仍继续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全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尘类颗粒物污染物高于省定标准(每月8t/km2),且有持续增高的趋势;由于多种原因,我县属于重酸雨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颜公河等局域

13、水环境不容乐观,水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固体废弃物大部分能得到回收利用与合理处置,但利用与处置的水平仍然不高。3、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仍需加强。全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尚未完全深入人心。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环境执法不够有力,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专栏1 我县生态环境及承载力分析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状况。全县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主要污染物是尘类颗粒物,降尘年均值为8.61t/km2月,略高于浙江省暂定的每月8t/km2的标准,且有持续

14、增高的趋势;空气质量良好,除PM10有轻微的超标现象外,所有监测点SO2、NO2、TSP的1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均浓度均满足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酸雨状况。根据国家酸雨质量状况分级标准衡量,2004年我县酸雨状况属级,为重酸雨区,且有进一步加剧现象。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我县7个地面水常规监测点的监测表明: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凫溪水系、白溪水系水质各项污染指标的平均值均能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标准。白溪和青溪水质较好,全部河段都为类水体。而颜公河水环境不容乐观,杏蒋断面水质为劣V类,总磷、总氮等主要指标均大幅度超标,水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海域水环境质量。象山港、三门湾的p

15、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石油类和非离子氨均能满足海域环境功能水质控制要求。象山港海域无机磷符合二类海水标准,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标准,其他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三门湾海域油类符合三类标准,无机氮符合四类标准,其他指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象山港、三门湾海域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受污染程度还较轻。固体废弃物现状 本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2004年全县生活垃圾产生量19.16万吨,其中中心城区产生量为5.37万吨,全县“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保洁网已经建立并运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6.22万吨,其中回收和综合利用量达6.02万吨,占96.78%,处置量0.20万吨,占3.22%。总体上我县的大气质量状况较好,但酸雨情况极其严峻;地表水污染快速增加,海域水环境质量尚可;固体废弃物大部分能得到回收利用与合理处置,但利用与处置的水平仍然不高。(三)重大意义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