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547159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刻的发展及其艺术鉴赏我国印章的称谓从古到今有过多次因时而异的命名。秦以前,上、下统称为“玺”,初用以佩持,执以为信,是佩带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权力凭证。据史记载,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政治家苏秦曾佩六国相印,证明那个时期的官吏佩印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只能称“印”。到了汉代,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官印和私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称。唐代创用“宝”。宋元以后,官、私印里又出现了“记”“朱记”“合同”“押”“符”“契”“图章”“戳子”等等。到了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兴起,始称印章为“篆刻”。根据对古代印章和文献

2、资料的分析,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这个时期,奴隶制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萌芽。在这种动荡变革时期,政府机构内的成份复杂。为表明身份,履行职能,沟通上下,就得设法采用一种象征性的物件,来证明身份和权力。于是,印章应运而生。正如后汉书祭祀志所载:“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贸易、人事交往等各方而的需要,印章变得不单是国家权力机构中必备的凭证,也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广泛采用的检验凭证。一、秦代篆刻秦统一中国以后,在政治、文字等方而进行了改革。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故统一政令极不方便。秦始皇就命令丞相李斯等人整理制定了简洁易认的“小篆”,

3、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笔画圆转,外形纵长,固定了部首偏旁,使汉字在结构上定型。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方便制造玺印,又制定出一种专门用于制印的文字叫“摹印篆”,使之以圆适方。并规定天子用印叫“玺”,臣民用印叫“印”。秦玺印多为白文凿印。从形式上看,多采用“田”字形框(如图1所示),这类印章法疏密有致,虚实得当。秦的印制有明确规定,根据官职大小略有差异,低级官吏用正方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这种长方形的半通印,多采用“日”字形框(如图2所示),把文字地位一分为二,布局上一般依文字的笔画多少占平均地位,也有采用笔画少的占地位少,笔划多的占地位多的方法。在秦代私印中,不论是圆的、方的,都有类似的

4、章法,从而使印而均匀协调,达到自然率真的效果。 图1 秦中行羞府 图2 秦商库此外,由于汉代以前没有纸,那时公私文书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简牍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为防备别人拆动,就得封缄起来。封缄时,把写好的简牍用绳穿连卷好,在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以印章按盖其上,所盖的印章经过干燥硬化,就成为“封泥”。“封泥”这个名称在后汉书百官志中就有记载:“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如图3所示,相传为李斯所配“右丞相印”即为封泥。图3 秦封泥“右丞相印”后来纸帛开始普遍使用后,代替了书写和遣送都不方便的竹木简札,封泥的办法也就被用印章直接钤在纸帛上的方法所取代。二、汉代篆刻汉

5、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文学、艺术成就都超越了前朝,其中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十分繁荣的时代。西汉印章承袭秦制,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成熟。汉印,是我国古代印章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见证,也是古代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一直被历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临摹学习。汉印类别有官印、私印、四灵印、鸟虫篆印、殉葬印、宗教印和肖形印等。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其印章章法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

6、人。在印面文字布局上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一)汉私印汉私印多用白文,印文渐不加界格。笔画尽量放粗,甚至接近合并,这样的处理使笔画少的字,空间特别明显。汉代人有单名、双名。姓名印较多,有的仅署姓与名,也有加“印”字,单名则加“之印”或“私印”“印信”二字。还有的为了把姓名分作两行,在姓下加“印”字便成了所谓“回文印”印。如图4所示。(二)汉四灵印在汉印中,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绕于印文四侧的印章,中间刻上名字,称之为四灵印,此类印较少。如图5所示。 图4 汉周君严

7、印 图5 汉四灵印“赵多”(三)鸟虫篆印鸟虫篆以篆书为主干,酌加鸟虫形象作书体笔划形态。此类印章不多。如图6所示。图6汉鸟虫篆印“张子路”(四)殉葬印、宗教印、肖形印殉葬印汉代规定,官吏升迁或死亡,印绶均须缴还或移交。从近几十年来汉墓中出土的印章分析看,有殉葬祝辞的专用印章,如汉代嫔妃的殉葬之宝西汉玉质私印“婕伃妾娋”,如图7所示。宗教印东汉道教兴起,道家每佩带“黄神越章”,如图8所示,用以避邪。后来发展到常人皆佩代宗教印。肖形印即在印章上镌刻人物、禽兽和舞蹈、搏击等图案,形象生动简括,第一节已叙述,不再重复。 图7 汉殉葬印“婕伃妾娋” 图8 宗教印“黄神越章”三、魏晋南北朝篆刻魏晋南北朝的

8、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印,所以有些论著把这个时期的印章划入汉印范畴。魏晋印颇有当时篆书的意味;南北朝官印,文字较为草率,篆体渐渐不合六书;南北朝官印开始用朱文,形体扩大,风格与汉印无多大区别。这个时期,官印大多是在六面印中,出现了用“悬针篆”入印的印章。悬针篆是以字体竖画尾部引长下垂如针尖而名。如图9所示。图9 六面印四、隋唐宋元篆刻隋唐印章仍用篆书入印。过去的公、私文书写在竹木简上,这时可写在绢纸上;古代的玺印是盖在泥土作封志的,这时的印可以用朱色或墨色钤盖在纸上。由于官印铸造的限制,唐代的官印形体放大,印而达三四寸,印大不能佩,故其印改直柄,便于握钤。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官方曾经禁私印,并规定私印

9、只能用木雕刻,印的而积不过方寸。所以私印铸作受到影响,唐、宋时期私印流传很少。汉官印多为白文,至隋唐时,改为细朱文,在偌大的印面上为了避免文字松散,将印文笔画盘旋折叠,使印而铺排得平满整齐,这种变态的印章文字,即是宋、元时期九叠篆的萌芽,如图10所示。九叠篆是以小篆为主体,根据笔划多寡加以折叠的篆书别体,有七叠、八叠、九叠不等。图10 宋内府图书之印宋、元私印的另一重大变化,是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宋代私印还有用“押”付之刻印的,押印在元代则很盛行,故有“元押”之称。所谓“押”,是代表签名的特殊符号,形式不一,有方形、圆形、长方形、葫芦形、鱼样形等等。现在能看到的较多是长方形“

10、押字印”,上端刻楷书姓氏,下端刻一花押,有的只有一个花押。如图12所示。图12 元花押押印在印章中别具一格,有一种拙朴的美。宋代,由于统治者好尚金石,从事这门艺术创作在文人中也就蔚然成风。他们收集古印,珍藏印谱,编出了我国最早的印谱宣和印谱。图13 宣和印谱书影到了元代,吾丘衍又编写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篆刻论著学古编三十五举,丰富了印学理论。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学研究很深,又能篆印,并从古印中挑选摹得340枚,辑成印史一书,和吾丘衍一起,共同提倡篆印要“学古”,即学习汉魏印的质朴风格。赵孟頫和吾丘衍在印学上倡导汉印印风的理论,对后来的篆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赵孟頫篆写的许多朱文印,文字圆

11、转流动,工整秀致,后来叫做“圆朱文印”,或称“元朱文印”,成为另一种新的典范。如果说,赵孟頫和吾丘衍是在篆刻艺术理论方而奠定基础的人,那么王冕就是在实践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先驱者。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由于古代印章材料质地坚韧,大多是铜玉、象牙等,或凿或铸,所以文人不会刻,也不便刻。即使是赵孟頫和吾丘衍,也只是篆写印文后请工匠刻。到王冕时发现可用浙江的花乳石刻印,又最能表现刀笔之趣,这样就为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开拓了便利之路。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从此确立了篆刻是以石质为表现形式的艺术。王冕用花乳石所刻的印流传不多,但从仅存的几方印上,可以看到他刻的是真正的汉印风格,雄健古朴,富有刀趣。五、明清篆刻篆刻

12、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篆

13、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一)明印明代印章艺术,在经历了唐、宋、元漫长的低潮后,于明中叶得到了振兴和发展,迎来了篆刻艺术的春天。明代篆刻以吴门派、徽派为代表。吴派印作线条光洁、篆法匀整、章法严谨,给人一种秀丽、婉转的美感,偏于巧丽。而徽派印作则线条浑厚、篆法活泼、章法多变,给人以苍雄、深厚之感,显得比较朴拙。 1.吴派吴派即以苏州篆刻为艺术中心,世称吴门派或吴派。以文征明长子文彭为代表,文彭对文字学、篆刻深有研究,被后人称之为流派篆刻的“鼻祖”。 图14 文彭印两方,左“文彭之印”,右“赵氏子昂(赵孟頫)”2.徽

14、派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又称新安印派、黄山派、徽宗、皖宗、皖宗、北宗,等等。徽派以汪关、朱简、何震等为代表。 图15何震印作“程守之印” 图16朱简印作“质父”(二)清印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除了徽派和浙派,还有极具代

15、表性的邓派。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1.浙派浙派篆刻又称“浙江印派”,历史上著名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杭州)开创。“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后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 图17丁敬印作左“龙泓外史丁敬身印记”,右“玉池山房” 图18 蒋仁印作左“吉罗盦”,右“妙香盦 ” 图19 黄易印作左“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右“乙酉解元” 图20奚冈印作左“奚冈之印”,右“蒙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