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艺术概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547117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书艺术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篆书艺术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篆书艺术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篆书艺术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篆书艺术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书艺术概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书艺术概述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 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历来众说

2、纷纭,莫衷是。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文字,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篆书作为我国文字的发端,虽然在今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实用性已不复存在,但篆书的美感依然存在,依然是我国书法艺术文化中起发端作用的书体。当今社会也不乏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对他们的偏爱。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战国文字、籀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

3、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方便交流,巩固帝制的一大举措,即“书同文”。小篆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大篆和小篆都同属于周系文字,因秦篆沿袭了周文字的特点,相比其他诸侯国的文字而言,秦篆更易流通。一、大篆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大篆包括金文、六国文字、籀文等,狭义的大篆即籀文。二大篆也是殷商后期一直延续到秦统一之前各阶段人们所使用的文字。(一)金文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渐成风气,是彰显国之大器威严的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古人称青铜为金,所以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也叫吉金文。由于这种文

4、字在钟鼎上出现最多,且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钟和鼎是商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所以金文也称“钟鼎文”。金文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文字,而甲骨文则是王室的日常应用文字。金文主要的书写方式是铸造。铸的方法虽然可能经过几道工序而导致所成的文字与预先写在范上的墨迹有差异,但也为修饰墨写的效果提供了便利,使书、铸者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所以,一般说来,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比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书写更考究、更成熟、更完美。金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了不同的面貌。早期的金文与甲骨文比较接近,只是笔画较粗。西周是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期,也是金文发展的成熟期。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和散氏盘都产生于这一时

5、期。(二)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金文分化,字体显示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也就间接产生了诸侯国内部自己通行的文字,主要以齐、燕、韩、赵、魏、楚六国为主,即六国文字。图1 秦与六国文字“马”对比2.鸟虫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鸟虫书,所以书幡信(符节之类)也。”清代段玉裁注:“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许慎所述即流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鸟虫书”,字形瘦长,笔画纤细,以其像虫鸟之形,故名“鸟虫书”,或鸟虫篆。多用于兵器上,也作印章文字。图2 鸟虫书3.籀文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

6、十五篇。”许慎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这里的“大篆”是狭义的,专指籀文。籀文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最古老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二、小篆(一)小篆的形成小篆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篆书,又称“秦篆”,是当时官方推行的标准字体。关于小篆的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可见它是李斯等人在先秦的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并省改六国古文、统颁天下、统一文字的产物。因为“书同文字”的主张是李斯首先提出来的,其作仓颉篇作为推行小篆的范本,此外还留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作品传世,历史上多认为小篆为李斯所创,所以又将小篆称作“斯篆”。图3 李斯琅琊刻石小篆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