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31288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鄂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一、全卷书写(4分)二、积累运用 (22分)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上拼音。白喙( ) 垂髫( ) 穷匮( ) 林壑( )伛偻( ) 箕畚( ) 觥筹( ) 始龀( )2文学常识填空。左传是一部 史书,由 时期左丘明所作。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 和 。3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4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 )颛民,鸷鸟( )老弱。于

2、是女娲( )五色石以补苍天,( )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 )冀州,积芦灰以( )淫水。5用“/”划分下列诗句节奏。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诗词赏析填空。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流露出作者 7根据提示默写课文语句。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醉翁亭记中描述四时之景的句子: 8读文答题。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

3、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许仲平不取梨的理由是: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三、(22分)理解探究(一) 精卫填海 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9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其上多柘木(指发鸠之山) 其鸣自詨 (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B赤足 ( 光着脚 ) 有鸟焉 ( 在那里 )C文首 ( 纹 ) 溺而

4、不返 ( 淹没在水里 ) D常衔西山之木石(用嘴叼) 以堙于东海( 埋没 )10选出加点字词义不相近的一项 ( )A其上多柘木 其状如乌B名曰女娃 名曰“精卫”,C女娃游于东海 以堙于东海D发鸠之山 是炎帝之少女11句子翻译。名曰“精卫”,其鸣自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2将选文划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5、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3解释下面句中“之”字的意思。以君之力_ 跳往助之_汝之不惠_ 告之于帝_ 14选出加点字古今义没有发生

6、变化 (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北山愚公长息曰D曾不若孀妻弱子15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16 A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B年且九十 且焉置上石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D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16翻译下面句子。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7选文写太行王屋之高、愚公年岁之高、运土路程之远,有何作用?18结合选文第三段,分别概括智叟和愚公形象。19对比阅读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比较两文在内容、主旨、写法上的异同。四、(22分)延伸拓展(一)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 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 背 ) 往来而不绝者 (断绝)B酿泉为酒 ( 做 ) 非丝非竹 (丝绸)C射者中,弈者胜 (射中) 临溪而渔 (捕鱼)D太守谓谁 ( 是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随)

8、2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已而夕阳在山 起坐而喧哗者B禽鸟知山林之乐 宴酣之乐C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颓然乎其间者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22下列句子朗读句读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3句子翻译。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4选文从哪几方面来描绘了“乐”?25选文第二段运用了层层烘托的笔法,你知道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吗?2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9、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

10、;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11、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7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 ( 按照惯例 )B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 打破常规定格)C惟怯懦也,故苟且 ( 不正当的 )D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 大概 )28翻译下面句子。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29选文第二段是从哪几方面把老年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