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23761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第十四届高中教育协会论文 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工作 返璞归真摘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然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实际效果令人堪忧。本文旨在探讨经典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呼唤德育返璞归真,使德育真正回归到人性的一面。一正统德育 步履蹒跚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有目共睹。然而,当我们左手拎着“物质”,右手提着“精神”,自信满满、甩开臂膀、昂首阔步时,不经发现我们一步一瘸、一路迈去的身影是那样畸形拙劣,不堪观瞻。长期以来,缘于社会、历史的因素,我国中学教育将精力过多倾注在为社会培养所谓“有用”之才上,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有用”思维无形

2、中滋养了学校教育的短期功利性特征,形成了教育功利性的惯性发展,如今已愈发难以遏制。而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德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然建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更是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学校主流德育内容在社会全方位信息攻势下俨然前行乏力。教育中几十年的厚此薄彼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类似马加爵、药家鑫及许多“李刚儿子”似人物的出现,令人捶胸顿足而又无可奈何。我们在为这群正当韶华之年的孩子误入歧途,过早终结自己的人生之路扼腕叹息,为这些层出不穷的丑恶社会现象瞠目结舌、惊诧不已时,除了把它们嚼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余下的也不过是徒劳地揪心蹙眉罢了。然而,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每闻此类报道,我的心情是

3、沉重的,常慨叹:“我们的孩子到底受到了怎样的道德教育?”于是,余暇便常在脑海中忆起扁鹊见蔡桓公里的话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是为我的一声疾呼!二. 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拘囿于这一界定,长期以来,在实际中客观形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重“社会层面的道德”,轻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的“个体层面的内省性道德

4、”。这种德育极大地突出了其社会性质,而忽略以致无视道德对于个体层面内心世界的平衡、调节、净化乃至整合作用,难掩其大而泛化的理想主义特征。因此,实际中的德育内容与成长中的孩子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去甚远。移用中医学术语“固本培元”之说,我们的德育没有从“固本”上下功夫,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本”既无,何谈它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的与日俱增,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我们的青少年在面对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变化时,往往变得惊恐万分、手足无措、应接不暇,此时如若没有内心强大的道德力量及是非标准作为支撑和指引,极易失去人生的正确方向而误入歧途。他们的人格中缺乏一种铮铮筋骨,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道德习得

5、氛围中,失于经典教育的濡染,对中华传统美德鲜有耳闻。他们从未听闻“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从不知晓“礼、义、廉、耻”和“百善孝为先”(至于身体力行这些品质则更无从谈起), 而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根”之所在。由于德育中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视,又加之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狂轰乱炸似地影响,长此以往,各种不健康甚或变态人格便形成,遗害社会。打开网络,鲜活的事例,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实在说,我们的德育在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已走得有些差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德育是难行其远的。那么德育的出路在哪儿?我认为在于追本溯源,在于回归到一种人性的德育。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就是我们的

6、源,我们的根,它反映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需要。三. 端正态度 重识经典中华传统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尔雅的优雅人格,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品质“根”之所在。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其中的道理亘古不变,历久弥新,是几千年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普世价值,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平衡着各种社会关系,也在于平衡着人们的内心世界。社会健康需要和谐,人的身心健康更需要和谐。如论语,它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经典,内中蕴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再如弟子规,

7、其文虽浅,但却把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立身处世、修身治学的学问概括得淋漓尽致。 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其中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重在告诉人们一些立身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由近及远,自浅入深,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这些内容已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可谓一朝习得,受益终身。但是,这些经典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被我们误读、误用,歪读、歪用得甚深甚烈!所以,面对经典,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以何种态度视之?因此,当我们一起探讨传统经典教育在德育工作中

8、的作用时,首先就得放下一些贡高我慢、丢弃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卸下一些似懂非懂;其次,面对经典,我们必须摆脱各种旧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摆脱那种谈“伦常“,谈“孝”色变的慎危之感。我们没有勇气面对经典,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将传统经典与封建划上了等号、把“旧的”等同于了“过时”或“无用”,缘于我们评判事物时的“未认识便批判”的不科学做法,缘于人云亦云让一定时期失妥的某些社会群体认识湮没了自己的基本价值判断。近代大德虚云老和尚说过: “僧人是释迦的罪人,秀才是孔子的罪人。释迦若在必落泪,孔子若晓必捶胸。”所言之物虽有异、所映其理则相通,以其来形容我们对待传统经典模棱两可之态度并不显过。经典中的语言是过去的

9、,而其文字所承载的“道理”却是纵贯古今,亘古不变的。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则是其生命力与正确性的最好证明。所以,面对经典,我们应放空自己,让经典回到其真实朴素的一面,全身心沉浸其中,唯此我们才能将经典认识清楚,从中汲取精华。 四. 回归经典 返璞归真面对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想到如何从思想深处进行扎根教育。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精神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入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和文明意识。社会学告诉我们,一个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直接影响生存于其中的人的人格发展,而个体的道德人格则是由文化构建的。中小学德育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在塑造他

10、们的文化品格。给予经典文化足够的重视,有助于我们培育出青少年的文化品格,培育他们的良知,从而促进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品格与良知:经典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它从基本的日常行为习惯出发,平衡着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什么叫成才?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提升着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 经典教育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国情与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催其奋勇图强。国学内容中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俯拾皆是,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大有裨益。经典教育在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在我所执教的班级里已

11、经尝试着利用班会、发放阅读材料等形式开展了诸如弟子规、论语的经典教育。这既活跃了班级气氛,又促进了经典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班级文化。在全班掀起了学习经典、力行经典的良好氛围。经典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的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悟圣贤智慧,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 结语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果真能勤奋学习、深入体会、身体力行,必将收获令人欣喜的成果。学习经典,贵在长时熏修,学以致用,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所以应当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并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唯此,经典才能深入人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逐渐养成,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扎下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奠定其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