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280460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与对策(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谨防我国金融体系出现“融资功能衰竭”风险一国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是衡量其金融运行状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准基于此本文根据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格局的演变情况通过对银行信贷、股票市场、国债发行的现状的全面分析认为我国金融体系潜在着“融资功能衰竭”风险并就这一风险产生的原因与防范对策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一、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格局的变化分析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格局的变化是同国有企业改革的演变与推进息息相关的从以国有银行信贷投放为主的间接融资绝对主导到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加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到“股份制改造”的改革历程相匹配的1979年国家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改革传统体制下集中

2、统一的财政性融资格局开始向金融性融资格局转变在此过程中金融性融资格局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以银行信贷投放为主的间接融资绝对主导阶段(19791997)和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加速扩张阶段(1998年至今)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阶段划分是有其相应的数字依据和背景依据1、金融体系融资结构变化的数据分析从19791997年这1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呈逐年递增态势由1979年的2087.1万元上升至1997年的74914.1万元其中1997年较上年贷款余额增加13761.3万元增长率为22.5%也正是在1997年国有银行首次出现贷款实际增加额未完成年初确定的贷款计划的现象这一年国有银行贷款实际增加8143万

3、元比计划少增357万元超计划比为-4.2%而19901996年其年平均超计划比为31.9%1996年仍为22.1%尽管1998年1月取消了贷款规模限额控制但1998年头4个月金融机构贷款的增幅又趋回落1998年15月份贷款增长分别为16.1%、15.7%、15.4%、15.2%、15.2%增幅比1997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比1996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企业资金需求也不旺6月以后在中央银行各项信贷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金融机构贷款开始回升并维持快速增长8月底贷款增长达16.4%11月份增幅为17.1%到199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4.1亿元增长15.5%增幅比1997年底回落1.

4、2个百分点比1996年底回落5.5个百分点一些学者将1997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幅回落现象称之为“银行惜贷”或“信贷紧缩”(钱小安2000)从银行“超贷”到“慎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信贷投放为主的间接融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紊乱与衰竭”与此同时从19951997年企业融资结构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即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额)比重逐年下降分别为88.4%、82.8%、77%;而直接融资(股票、债券、银行承兑汇票)比重逐年上升分别为11.6%、17.2%、23%虽然此时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比重仍居主导地位但是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以股票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已呈逐年上

5、升态势资本市场的发展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因此得到了改善有关资料表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者之比1993年为0.0412000年则上升到0.111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减轻了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给信贷资金的压力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截至2000年11月底我国资本市场股票总市值超过4.6万亿占GDP的比重为50%上市公司家数为1063家开户投资者为5500万户而据最新统计到2001年月底我国股市中境内上市公司已达家比去年同期净增家目前股市中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超过了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万户2、金融体系融资格局变化的背景分析1997年7月亚洲金

6、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引起了我国高层人士的广泛关注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并未波及中国但国内银行体系大量不良资产堆积所形成的潜在金融风险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开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相应减缓信贷资金投放银行机构“惜贷”与信贷紧缩压力逐步显现同年10月中共十五大作出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此后1998年初又确立了“国企三年脱困”目标资本市场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到了急需的资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物价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职工增加为了应对通货紧缩我国采取了积极财

7、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国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与体现二、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1、银行不良资产与信贷紧缩改革初期国家实行了企业融资体制改革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全部依赖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高企至九十年代初企业的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已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即负债远远大于资产1991年国有企业的金融资产净负债率为103.5%1993年金融资产净负债率上升为126%国有企业在银行、企业债务关系约束力不强的条件下在一个已严重偏斜的金融资产负债结构中依然高速、无效率扩张实际上是由国有银行在承担着债务风险这种严重畸形的债务关系同时制约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发展造成国有企

8、业改革和国有银行改革相互牵制、共同“拖后腿”而与整个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双滞后”局面目前的银行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融资格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资金短缺而预算约束软化的国家信贷约束软化和信用关系一旦遭到破坏通常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示范效应在法律对此没有强硬有效措施的情况下社会各界都试图从银行或对方手中攫取廉价资金一旦蔓延到所有市场主体法律更难以罚众社会整体信用关系陷入混乱给商品交易和经济生活带来更大的混乱交易成本上升经济效率大为降低正是因为如此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银行业贷款增长幅度开始出现减缓外界评论银行出现了“惜贷”倾向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加深使银行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困难

9、企业在未来经营期内转为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大这样1997年第一次出现全年金融机构贷款指导性计划未完成的情况开始积累信贷紧缩的压力不良贷款的积累与恶化导致银行等经营信贷的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以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条件发放贷款甚至不愿发放贷款进而出现了信贷增长下降贷款供应减少信贷资金难以满足社会再生产合理需求的“信贷紧缩”现象信贷紧缩一旦形成便容易产生“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并可能产生信贷危机“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的形成机制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是产生信贷紧缩的直接原因信贷紧缩一旦形成就会导致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从而产生更加严重的信贷紧缩这样信贷紧缩与不良贷款之间相互伴生导致信贷紧缩不良贷款的恶性

10、循环形成“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在信贷紧缩条件下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后一些处于“可贷可不贷“的边际贷款企业得不到贷款造成信贷总量相对下降这样银行贷款在社会资金融通中所占比例降低本来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从而进行资金的有效配置信贷紧缩的出现却使银行的“融资功能弱化”无法发挥其金融中介的作用不仅如此信贷紧缩还加剧、恶化了金融风险因为金融机构在注重资产安全性的同时却把盈利性置于次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事实上这种片面强调贷款安全性、忽视贷款适度增长的做法其结果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良贷款造成信贷紧缩与不良贷款恶性循环这样不仅原有的不良贷款不能合理得到化解而且会产生新的不

11、良贷款因此信贷紧缩会使金融风险显性化贷款的安全性趋于降低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减少企业已有的不良贷款不能通过新增贷款进行优化所以信贷紧缩会提高不良贷款比例加剧金融风险至此一个由不良贷款的积累与恶化导致的“信贷紧缩不良贷款融资渠道堵塞功能弱化衰竭”陷阱最终得以形成以银行信贷投放为主的间接融资功能的弱化与衰竭由此可见一斑2、“股市救亡”与“圈钱运动”股市“救亡”国企高负债、低效益的国有企业在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已经碰到了极限政府部门财务困难重重;国企职工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中央财政赤字严重国库券发行猛增;银行呆帐率超过30%债务危机严重社会信用降低国家信用风险增加;而在必须要支付的改革成本、经济运行的

12、费用方面不可能继续在财政和银行信用方面寻求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股份制度和股票市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主张就是利用居民的投机心理把居民存款大量地转换为股票用居民储蓄来支付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成本解决国企的财务困难化解国家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于是“股市救国企”的思路就此形成共识但是资本市场作为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必须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所有参与市场筹资的对象都必须置于透明的市场环境之中便于公众的监控与选择这样才能使资本流向合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因此资本市场要正常发挥筹资功能必须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统一的竞争规则以及生产要素在不同部

13、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条件这种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中国股市是不具备的其一在我国股市的监控、上市公司的审批权力都在政府政府还直接介入和干预股市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中介机构绝大多数也为国有企业股市运作的基本面仍然是政府行为股市的这种制度设计和安排是直接违背市场基本原则的其二国有企业并不因为上市而真正能够转换企业机制实践证明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无大的作用股市对国企来说只是圈钱的场所对企业的监控作用和优胜劣汰作用基本谈不上因此过去财政拨款对国企是软约束银行贷款对国企也是软约束现在国有企业通过股市筹资还是软约束上市公司肆意“圈钱”股市的主要功能是有效的配置资源但我国的股市尤其是上市

14、公司有待成熟“投资饥渴症”往往使它们不计后果地胃口大开大行“圈钱之道”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在股市上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的“圈钱”和滥用资金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国股市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只是一个投机市场对上市公司而言则是一个圈钱机器这种行为目前看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肆无忌惮的“疯狂地步”今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以“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为由不惜编造项目设计虚假利润鼓吹企业未来的美梦来大行圈钱之道因为增发的门槛不高所以要求增发的公司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据统计2000年增发的公司平均募集资金规模是9.74亿元而同期实施配股的公司平均募集金额只有3.25亿元到2001年月份已有近家公司要增发加上今年一季度已有家

15、公司实施了增发这样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已多达家筹资额达亿元左右增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公司的增发比例在乃至、以上增发的价格更高得惊人基本上接近二级市场的股价很显然股票市场增发的“口子”开大了很多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好的项目却急不可耐地圈钱之后又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募集资金一点不负责任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募集资金投向其中变更招股项目投向的家占另外很多上市公司拿到钱后用于委托理财重新回到二级市场炒作统计资料显示截至月初已经有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份委托理财协议委托理财金额高达亿元其中不乏刚刚发行上市的公司和才完成新股增发的公司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发却不能增效益有这样一组数字在实行预警制度后今年第一次发出预警公告的家上市公司中有家自年以来进行了首发、配股或增发其中大部分是增发合计占到了预警公司总数的这家公司在前次融资完毕不到年的时间业绩就大幅下滑更令人不解地是一些上市公司并不缺钱却还是要通过增发再从股民手里捞一把有人从今年公布增发方案的公司中抽查了家公司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是去年这家公司现金和银行存款几乎均在亿元以上平均每家达到了亿元其中有家公司超过了亿元个别极端的公司账上躺着十几个亿的闲置资金圈了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呢一些公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