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33167299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精编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2、 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3、 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

2、,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提问】 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

3、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树有生命

4、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朗读】第六段第一句:“

5、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三句: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

6、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3)“木叶”与“落木”【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7、”。【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如:宋代诗人欧阳

8、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结论】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

9、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四、课堂活动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

10、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过渡语】: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

11、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暗 示 性树叶木叶落叶木叶木叶落木六、课后作业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附录:林

12、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

13、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

14、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

15、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林庚写信给自己的弟子孙玉石,会提笔写道:“玉石兄如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庚的一些学生创办刊物红楼,被打成右派,发配外地,颠沛流离。林庚一直挂念在心,直到他90岁生日时,仍然凭记忆列出他们的名字,嘱咐张鸣,把他们务必请来见面。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能让人觉得“高洁”。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