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3125383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 3 月是故乡明(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测评(三)月是故乡明(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本大题共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2、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

3、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尚书梓材就有:“若作室冢,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此外,诗经中还有“妻子好合,如鼓

4、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有“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在此实现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对话。B古人的祭祀表明对天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C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以家与家之间的劳动协作为方式实现的,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D当“家”更多地与夫妇、家庭联

5、系起来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温馨的感情色彩,成为心灵之所。DA项,曲解文意,“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错。原文开头说的是“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B项,张冠李戴,“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错。根据文意可知,“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C项,于文无据,“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错。原文说的是,“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土地”就是“生产资料”之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对话”的角度揭示了“

6、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流变。B文章主体部分注重对文史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引证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第4段主要论证“家是人与人对话之所”的观点,并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D论证古代中国“家”的多重意蕴,意在阐明今天“家”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C以偏概全,“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错。结论是由前面几个段落的论述推出的,而不仅是第4段的分析,最后一段中“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中的“综上”二字也表明这个意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商周时期,“家”作为人与神灵对话的重要场所,对话内涵与今天不尽相同。B如果普通百姓想通过家

7、祭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么他就会犯下僭越之罪。C只有将个体家庭真正地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人才能实现和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D因为古代中国人赋予“家”以多种作用,所以有人常常把治家当作治国的基础。C说法绝对,“只有才能”错。原文告诉我们,“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但“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7分)父啊,我的父啊徐可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

8、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

9、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

10、是一副暴君的嘴脸。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随

11、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赔着笑脸。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

12、着走呢。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13、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父啊!我的父啊!(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B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C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D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

14、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CC项,“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错。5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8分)_答案(1)与结尾相互照应,串联起对父亲的认识变化的过程,使文章结构完整,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2)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文章所写主要人物,渲染浓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每点4分)6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1)为人善良、厚道,相信他人。从当村会计时借钱粮之事可以看出。(2)教子严厉,甚至粗暴,但也有温情的一面。从责打孩子、送子读书等事可体会

15、到。(3)卑微虚荣的背后有强烈的自尊,从对我态度的变化和在赴宴一事上的表现可感受到。(每点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材料一: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之中而变得麻木。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