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03024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八纲辨证学习目的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表现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重点1、八类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2、八类证候产生的机理难点1、证候的相兼、挟杂、转化2、证候的真假及其鉴别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八纲辨证源流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第一节表 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表里的相对性:表躯壳、腑、经络里内脏、脏、脏腑表里的

2、狭义性: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里脏腑、骨髓表里辨证的意义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表证:邪浅病轻表证入里病进里证:邪盛病重里证出表病退一、 表 证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表证的二个特点:1、外感时邪;2、邪浅病轻;二、 里 证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成因: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3、七情、饮食、劳倦等里证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壮热或潮热

3、,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特点:1、病位深在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三、半表半里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称为“少阳病”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节 寒 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

4、领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 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一、 寒 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自身阳虚虚寒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二、 热 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气郁化火,食积化火阴虚生内热虚热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一病之寒热,全在口

5、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八纲证候间的关系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

6、,桂枝人参汤主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证候真假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证候真假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1、阴盛格阳重证徐国珍伤寒六七日,

7、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名案欣赏分析: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治疗回阳救逆寒热真假的鉴别寒热真

8、假的鉴别要点: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寒热真假的鉴别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一)

9、表寒证(二)表热证(三)里寒证(四)里热证附病案1:1、张某,男,54岁,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8月9日晚间起,感周身疼痛,发烧,咳嗽,10日早晨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发烧,次日即来就诊。初诊(8月12日):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象浮数。附病案1:辨证:外感风热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处方: 银花12 连翘12 葛根15 菊花12 板蓝根15 竹叶6 芦根15 桔梗12 荆芥12 神曲12 藿香6 甘草6附病案22、丁某,女14个月。于1972年11月8日

10、入院。现在症:发热咳喘已旬日,汗出热不解,三天前发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红,现突然隐没,身灼热,咳嗽喘促,鼻翼煽动,喉中有痰鸣,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胀,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脉疾数,指纹青紫,已达命关。附病案2:辨证:疹毒内攻,肺有蕴热,移热于大肠,肺气壅遏治则: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处方: 杏仁3 桔梗3 前胡6 牛蒡子3 黄芩6 木通1 青皮1 桑白皮6 浙贝母4 银花12 连翘10 甘草3 另配牛黄定喘散附病案3:刘某,男,33岁,农民,1997年12月2日就诊问诊:主诉上腹剧痛已两天。 两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给予内服阿托品片剂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两支,

11、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住。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来中医科就诊。望诊:发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侧卧于被窝中,怀抱热砖熨腹。舌苔白满,中后部略浮一些黄色。附病案3:闻诊:语声略低偶有低吟。切诊:脘腹痞满,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见异常。脉象沉紧。分析:高寒地带,时值严冬,饱食受寒,食滞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气血升降、运行受阻而致胃脘疼痛。观其胃部喜暖,知有寒邪,亦为中焦有滞。四诊合参,诊断:胃脘痛(胃寒)附病案3:治法:温中止痛,导滞消积方药: 高良姜 干姜 吴萸 木香 枳实 厚朴 神曲 三棱 元胡 酒军第三节 虚 实虚实是辨别邪

12、正盛衰的一对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通俗伤寒论一 、 虚 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虚证“精气夺则虚”灵枢中有“五夺”二、实 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成因:外邪入侵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痰饮、水湿、瘀血等)临床表现:发

13、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实 证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出“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虚证和实证鉴别表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一)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2、虚证夹实 3、虚实并重(二)虚实转化(三)虚实真假1、假实:“至虚有盛候”2、假虚:“大实有羸状”病案举例1、真虚假实:脏腑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生。 “至虚有盛候”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虚实真假2、真实假虚:实邪裾内,耗损气血,外显虚象。“大实有羸状”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至默默不欲语,肢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虚实真假的辨别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