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2983564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一中2019年高三年级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

2、素,D项正确。题干强调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排除A。分封制在历史上有利有弊,如在西周时期,利大于弊;东周时,弊大于利,因此B项不准确,排除。宗法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点睛】解答观点类题最关键要把握住观点核心意思,不能受限于教材知识。本题学者观点强调分封制下会导致“家”“国”对立,士、庶民往往会效忠于家,因此有分裂隐患,从这一思路解答即可。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C. 官

3、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D不符合题意。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

4、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制度,排除A、D;B是九品中正制,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4.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5、D.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答案】D【解析】【详解】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

6、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解题的关键。6.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些市镇经

7、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B. 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C. 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四大商业名镇在明清时期处于经济的繁荣时期,A符合史实;题干中四大市镇分别以瓷器、冶炼、水陆转运点以及商埠等而成为商业大镇,反映了市镇贸易的专业化,B符合史实;四大商业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而时空并不是其主要原因,D符合史实,宋代时商业活动就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C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选C。7

8、.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

9、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8. 左宗棠说:“由于专心做科名之学者多,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他还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这表明左宗棠主张A. 废除科举培养实用人才B. 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C. 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D. 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左宗棠反对八股取士制度,但没有提出废除科举,排除A;根据后半句可以看出左宗棠试图从内容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修

10、补”,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B正确;题干看不出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排除C;左宗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不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排除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潮中体西用【名师点睛】“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主体、本质;“用”: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的根本。“西学为用”即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9.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

11、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A正确;B项太平天国运动曾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前已经初步发展了,排除;D项维新变法促进思想解放,排除。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0.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沾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

12、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 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B. 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C. 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 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民国建立激发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11.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 标榜主义成为军

13、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12.毛泽东曾说:“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

14、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搞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搞清楚。”这表明当时中共A. 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 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C. 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 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时,因为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很好地结合,对中国革命的方法、内容、顺序等并不清楚,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革命的理想,BD说法不正确;没有搞清楚中国革命的方法、内容等,说明还没有切实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C项不符合题意。1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

15、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A. 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B. 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D. 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B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A错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但C不合题意;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结束,但不是政协组织的职能被人大完全取代,D错误。14.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 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改变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进而改变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 更好地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B. 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迎合世界多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