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汇率理论卓越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2570458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汇率理论卓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汇率理论卓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汇率理论卓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汇率理论卓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汇率理论卓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汇率理论卓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汇率理论卓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汇率理论卓越汇率理论百科名片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产生发展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

2、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

3、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

4、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 “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量的相应的价值比率决定的,但在汇率变动的原因等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林斯认为如果汇率保持不变,就不会发生金银的国际间流动。相反,如果汇率对某个国家有利,即汇率低于平衡率,则该国的金银不会外流,如果汇率高于平衡率,那么该国的金银将

5、会枯竭。汇率偏离平衡率的原因是由于非法汇兑的日益增加,损害了真实平价。因此他主张汇兑应该管制,汇兑交易应该仅限于皇家汇兑官或固定授权的另一些人,一切汇兑交易不得高于或低于汇兑平衡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非法汇兑,国家财富才能得以保持。米塞尔顿指责了马林斯的观点,他认为汇价可能围绕平衡点波动,也就是根据货币的供求关系而变化;但汇兑波动不是象马林斯所说的那样是货币流动的原因,二者都取决于商品贸易的平衡。托马斯孟也认为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货币的多少,货币过多,就要使它在汇兑上贬值,则汇价提高;而货币过少,币值上升,则汇价降低。他还把对外贸易差额看作影响汇率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外贸易取得顺差,货币

6、数量就增多,从而汇价降低,反之则相反。他认为保持一国币值稳定十分重要,在汇兑上人为拉高或贬低本国货币的币值,既不能使国家现金增加,也不能防止现金输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大,汇率理论有了较大发展,许多古典经济学家都有专门论述。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洛克在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阐述了他的汇率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他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他认为决定汇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两国各自拥有的贵金属(白银)的多少。拥有白银量多的国家,商品价格高,白银价值低;白银量少的国家的商品价格低,白银价值高。白银价值高的国家的货币能兑换能更多白银价值低的国家的货币。二

7、是贸易差额。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则要收回白银,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要付出白银,市场上对出超国家的货币需求多,汇率就上升,而相对来说入超国家的货币汇率则下降。但如果出超国家的商人将出口商品的钱放在进口国而不汇回国内,就不会影响两国汇率。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对货币的兑换比率问题做了细致分析。他给出了货币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概念。他认为君主可以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作为金属的银与作为货币的银二者之间数量的比例;用作货币的各种金属的比例;每个货币的重量与成色;赋予每个货币上面所说的想象价值。他把货币在这四种关系上的价值叫做绝对价值。每个国家的货币同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较时的价值叫做相

8、对价值,相对价值以绝对价值为依据,通过兑换而建立,依据是商人最广泛的估价。因此货币的兑换率确定了货币当前的暂时性价值。他还分析了汇兑平价,指出,如果法国的同成色、同分量的银币能够在荷兰换到同数量的银币,就叫汇兑平价。高于平价,本币汇兑价高,反之则汇兑价低。同样在18世纪瑞典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克里斯蒂宁注意了货币汇兑量及汇率变动问题。他指出,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其中一部分形成的需求压力,落在国内市场上引起物价上涨;另一部分流向国外市场,形成对外币的过度需求引起本币汇率下跌,但汇率变动并不受国内物价变动影响。 18世纪中晚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和康替龙提出“铸币点机制理论”。其含义是:汇率决定于国际收

9、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诱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当汇率上升超过某一高度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入,使国内物价上升,刺激出口。斯密也注意到了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他评论重商主义关于一国汇率下跌会扩大强国的贸易逆差时指出:“汇兑的高价必定会产生类似征税的作用,因为它增高外币的价格,从而减少外币的消费。所以,汇兑的高价不增加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而只会减少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因而也会减少金银输出。”从1801年开始,围绕关于英国货币对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贬值的原因以及其他的问题,在英国发生了“金块论战”。金块主义

10、者的代表人物有波伊得、桑顿、霍纳、威特利以及李嘉图等,他们认为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英格兰银行过度发行不可兑换银行券,导致了英镑贬值及其汇率下降;反金块主义者则认为英镑汇率下跌主要由于贸易收支的逆差造成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林、克密斯等。穆勒在187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小额不平衡,但当两国之间出现大的不平衡时,汇率变动只有间接地通过影响国际铸币流动和国内价格水平,才能使均衡得以恢复。同时他还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是同时出现的,并且方向一致,所以汇率贬值既不能刺激出口,也不能抑制进口。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汇率就

11、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或是两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它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汇率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与货币平价一致,而是围绕货币平价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有限度的,最高界限是货币平价加黄金运输费用,如果超过这一界限,直接输出黄金支付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就会流出;最低界限是货币平价减去黄金运输费用,如果低于这一界限,直接输入黄金支付也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将流入。货币平价本身变动也会引起汇率变化:一种情况是一国的货币贬值。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对发行货币的政府信心下降;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需要的量;由于国际收支逆差产生的对黄金的特别需求。另一种情况是互相通汇的两个国家

12、分别使用银和金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的相对变化会影响两国货币的平价,从而影响汇率。 到此为止,所介绍的汇率理论所处的时代都是各国普遍实行贵金属本位制,其中以金本位制最为典型。在这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被普遍认为是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几乎就是铸币平价论,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上。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经济持续增长,后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度时期。这一时期的汇率研究,结合了从金本位制到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实际,有5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值得重

13、视。他们是戈森、瓦尔拉、阿夫塔里昂、卡塞尔和凯恩斯。戈森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外汇理论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戈森表述了自己关于汇率决定的观点: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的比例关系。如果一国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那么外币的供给将超过对外币的需求,本国货币将升值;反之则贬值。外币的供给和对外币的需求都受到两国的国际借贷关系支配。因而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这种借贷关系可以由商品输入输出引起,也可以由股票、债券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支付及资本交易引起。只有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才对汇率变动有直接影响。瓦尔拉则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决定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汇

14、率是据以作出的汇款的反比,二者互成倒数。这是因为,汇率实质上是任何一个地区的货币的一个单位或货币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个地区照付时的价格。他还指出,汇率有一个固定限度,即单位黄金的运输成本。他给出了汇率的一般均衡条件,当任何一个地区对任何另一个地区的外汇率等于这两个地区各自对任何第三个地区的外汇之间的比率时,就可以实现汇率之间的全面平衡,当全面平衡受到干扰时会通过套汇活动使其恢复均衡。 1927年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货币、物价与汇兑一书中,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观点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动原因作了解释。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币的供给与对外币的需求,而个人对外币的需求则出于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而后者

15、又是由个人主观评价决定的,市场评价是个人评价的综合,对外汇均衡价格有影响,因而欲望是外币具有价值的基础,主观评价是外币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这就是汇率决定的效用原理,也被称为汇率的心理理论或主观评价理论。另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1922年在其代表作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中系统阐述的。基本思想是: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和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所以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比率(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变动在于购买力变动,而购买力变动是由于物价变动,汇

16、率归根到底是两国物价水平比率的变动决定的。卡塞尔最初把汇率表述为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这就是购买力绝对平价理论。这一理论的前提是自由贸易和管制程度基本相同。 一战以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的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卡塞尔修改了自己的购买力绝对平价理论,把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看成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产生了购买力相对平价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由基期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比率的乘积求得。基期应该是市场汇率处于长期的均衡水平的时期,可以利用绝对购买力平价计算,也可以使用所选定的现实市场汇率。卡塞尔以后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布里思曼、汉森、霍萨克、沃佛斯施瓦次以及弗里德曼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了批判,主张以成本平价取代购买力平价。因为价格平价仅仅把汇率当作价格的函数,没有考虑到汇率对价格的反作用,而汇率对成本变动的影响要比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小的多,因而用成本平价好的多;况且价格是包含利润的,利润是易变量,以此匡算的汇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