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58644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中共婺源县委 婺源县人民政府(2015年3月)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镇、街道),人口36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我县乡村旅游从2000年起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县的“核心产业、第一产业”。全县共拥有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省级4A级乡村旅游点3个,是全国拥有4A级以上景区数最多的县份。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283万人次,门票收入3.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景区日接待游客

2、高达21.3万人次。在实践中,婺源确立了打造“最美乡村、梦里老家”的定位,形成了旅游业“三步走”的路径,即放活(放手民营、放开发展)、整合(组建集团、规范发展)和提升(转型升级、全面发展)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山区发展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被各大网站、媒体评选为“中国四大花海”、“人一生中五十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中国十个赶紧要去的地方”、“中国七大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等。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3、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十余年来,婺源依托文化与生态优势,紧扣“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定位,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2011年换届以来,为迎合高铁旅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的发展战略,出台了行动纲要和年度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起一整套保障工作落实的任务分解和督查考核机制,力争到2020年把婺源打造成产业融合、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富民“六个第一”的“中国旅游第一县”。1实施四大工程,把乡村做美。我们以“四大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文化和生态

4、保护,全力呵护好“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金字招牌。让最美乡村天更蓝、水更清、村庄更美丽。一是实施“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工程。以县人大决议的形式,对全县163万亩天然阔叶林实行十年禁伐,切实保护好宝贵的森林资源。二是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对农村垃圾处理、化肥养鱼及非法电炸毒鱼、畜禽养殖污染、农家乐污水、沿河沿溪建设项目污水等十个方面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让最美乡村处处整洁、美丽、和谐。三是实施非徽派改造工程。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切实“将徽派进行到底”,精心设计了30套徽派建筑图纸免费提供给建房农民使用,要求城乡新建房屋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徽派风格建设。对以前的非徽派建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全面启

5、动了对主要公路沿线3000余幢非徽派建筑的改徽工作,精心维护好全县“徽派建筑大观园”的传统风貌。四是实施“最美乡村”建设工程。围绕“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要求,创新建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创建考核评价体系,涉及4个方面30项指标,分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开展创建,县财政设立300万元专项基金对创建成功的村点予以奖励,2014年重点打造了18个景观村、36个特色村、54个田园村。力争到2020年,将全县所有村庄都建设为更美的“中国最美乡村”。2围绕四季宜游,把淡季做旺。婺源旅游淡旺季落差比较大,其根本原因是旅游产品单一。近年来,我们以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为抓手,

6、对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标准,精心规划建设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健身、会议会展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努力构建以观光接待型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康健型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两年来,我们成功打造了五龙源漂流、篁岭民俗文化村、源头文化生态度假村、丛溪庄园、九思堂度假宅院、墅家墨娑西冲院等特色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婺源“春探人间花海(江岭梯田油菜花景)、夏享冰凉世界(五龙源漂流、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秋寻梦里老家(篁岭晒秋、石城、长溪枫树林景观)、冬游甜蜜乐园(鸳鸯湖、乡村过大年)”的四季旅游精品。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总投资10亿元的茗

7、坦温泉度假、总投资10亿元的大型山水文化演艺、总投资8亿元的沱川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4亿元的国际会议中心、总投资15亿元的水墨上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投资10亿元的梦里老家创意田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努力使婺源成为一个四季皆旺、老少皆宜的著名旅游目的地。3加强三项建设,把服务做精。一是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交通标识、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外环线公路建设。近两年已完成灵岩洞-瑶里、段莘-浙源、清华-沱川三条旅游公路建设,打通了县内旅游东北环线。整合城乡客运资源,组建旅游环保交通运输公司,推动旅游巴士进景区,努力构建更加便捷的城乡旅游交通客运体系。二是加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结合

8、婺源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启动智慧导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电子门票、移动支付等系统建设,实现旅游交通信息与各旅游企业联网(并网),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智慧旅游服务。三是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巩固和提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宾馆、旅行社创星级工作,力争2020年全县五星级旅游饭店达5家以上,四星级饭店达10家以上。大力加强涉旅队伍建设,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加强对宾馆房价、旅游商品销售的监管,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损害游客利益的行为,维护婺源旅游的良好形象。4抓好三个环节,把品牌做靓。坚持“内练气质、外扩影响”的方针,不断丰富最美乡村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是创品牌。积极启动“国

9、字号品牌创建”工程,争创国家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等“国”字号品牌。二是建景区。按照“所有新建景区都要按照4A级以上的标准来打造、现有景区也要按照4A级以上标准来提升”的要求,加强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品位。2012年,我们举全县之力推进江湾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景区软硬件建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在全国开创了当年启动、当年创评、当年成功的先例。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篁岭、沱川、大鄣山卧龙谷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力争到2020年,我县4A级景区超过10个,5A级景区超过3个,4A、5A级景区稳居全国县级第一。三是扩影响。积极借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高

10、端媒体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兴传媒进行立体推广,加大对京福高铁沿线城市、全国重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宣传营销力度,扩大最美乡村品牌影响力。继续高举乡村文化大旗,每年承办好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打响婺源乡村文化品牌。5推动三产融合,把产业做大。我们按照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理念,明确提出“全县经济工作都围绕乡村旅游来抓,全县所有产业都围绕乡村旅游来培育”,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富民强县。一是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旅游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荷包红鱼、油茶、皇菊等生态农产品,突出抓好有机茶产业,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二是推动旅游业与低碳工业的

11、融合发展。依托省级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三雕、白酒、砚台、纸伞等旅游商品加工产业;在园区建设上突出婺源生态和徽派文化特色,发展工业观光旅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型工业园区。三是推动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各单位积极争取各种比赛、会议、培训在我县召开。近两年,先后争取2013年“大爱杯”全国青年暨大学生地掷球锦标赛、江西省第四和第六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在婺源举行。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耐克公司投资8亿元的耐克体育公园项目,争取更多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在婺源举行。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成效1. 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

12、增添了婺源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不仅大大提升了“名气”、获得了“人气”,而且聚集了“财气”。凭借“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我们争取到了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九景(婺)衢铁路、京福高铁等一批国家和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户婺源,大大改善了婺源县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一些投资者通过认知旅游感悟婺源,纷纷投资婺源、建设婺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二是发挥了“一业兴百业旺” 的链式效应。2014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49.8%。旅游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整个产业强劲发展,如因旅游商品的发展,促进了我县传统绿茶产业复兴,2014年实现产值达22.3亿元,被评为“中国绿茶金三角

13、核心产区”、“中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低碳工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纳税2.25亿元。目前,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低碳工业已成为我县的三大特色支柱产业。2. 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在旅游服务业中参与就业实现增收。全县宾馆从2000年仅有的10余家,到目前已发展到了200余家,其中星级宾馆16家(四星级宾馆5家,三星级宾馆9家、二星级宾馆2家),正申报五星级1家,床位1.8万余张,年营业额6亿元以上;主要休闲娱乐场所40家,主要旅游购物场所400余家,旅行社32家。快速发展的旅游服务业为广大群众带来的大量的就业岗位。二是通过

14、发展农家乐实现增收。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了严田古樟民俗园、李坑平山新村、江湾村等一批特色农家乐村点。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3360户,床位1.7万张,餐位11万个,解决了1.8万名农民就业,平均户经营净收入达到6万多元。许多的农民“洗脚上岸”,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如秋口镇李坑村,2000年全村有近400人外出打工,几乎每2人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如今,除本村农民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旅游业外,还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纷纷加入该村从事旅游业,“劳务输出”变成了“劳务输入”。三是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增收。如甲路村凭借乡村旅游带来的客源市场,先后开发出旅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

15、,年产伞50万余把,解决村民就业上百人。江湾镇大畈村围绕“红绿黑白”中的黑色做文章,大力发展砚产品加工,砚台厂及店铺达238家,带动农民1800余人就地就业,农民年均纯收入1.2万元。此外景区农民还可以通过旅游资源补偿实现增收,景点参观户户均门票分成2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近8万余人,其中外地人员达1.7万人以上。全县农民年人均从旅游发展中增收达1500元。3. 助推了城乡建设质的飞跃。一是城乡交通基础条件实现了新的跨跃。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大提升,所有通景区公路都实现了路面硬化,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争取了京福高铁、九景(婺

16、)衢铁路在县城合站十字交汇,婺源到达南昌、杭州等周边大中城市的“3小时经济圈”和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二是乡村整体环境大幅改善。我们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和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了起来,突出文化生态主题,把乡村点建设成“零门票”景点村,目前已打造出近百个生态环境优美、传统风格独特、产业特色明显的生态景观村点。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0%、96%。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移动漫游业务量位居全省各县之首,100%的乡镇、景区实现了宽带上网。三是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把县城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的集散中心和“山水文化旅游名城”的要求,近年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0多亿元,实施了星江湿地公园、千年古城保护性开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东安居新区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城市绿化率达43.2%,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4. 培育了乡村社会文明新风。乡村旅游促进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开阔了视野,为婺源的淳朴民风注入了新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