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4245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中图版必修.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2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重点)3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阅读教材P9P12,完成下列问题: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3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如下: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

2、暖湿润地形多平原和高原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水文冬季河湖结冰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植被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土壤棕壤淋溶作用强烈的红壤和砖红壤4.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制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作方式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民居特点平顶屋居多屋顶坡度大原因分析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利于雨水排泄(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

3、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吃面食为主米食为主住注意保暖通风防潮行(古代)马船体育运动滑冰、滑雪赛龙舟方言少繁杂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达正误判断:(1)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盛产亚热带水果。()(2)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3)南北方房屋屋顶坡度不同,是因为气温差异。()(4)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婉转;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直率。()【提示】(1)北方地区处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耕地以旱地为

4、主,种植小麦、棉花,盛产温带水果。(2)南方热量、水分较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3)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屋顶坡度小;南方由于降水较多,屋顶坡度较大。(4)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教材整理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阅读教材P12P14,完成下列问题: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2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3区域位置差异(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海运优势

5、;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发展开放型经济条件优越。(2)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东部与西部相比,具有深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正误判断:(1)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2)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3)中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4)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提示】(1)西部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2)西部地带面积最大。(3)东部地带人口最稠密。(4)东部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

6、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船北马”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探讨: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提示】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河湖众多,利于行船;北方降水少,旱地多,多土路大道,且靠近西北牧区,方便用马。探讨:举例说明我国南北方的人类活动差异。【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少;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多。1东部季

7、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一月均温大于0 小于0 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小于800 mm河流是否结冰冬季河流不结冰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据此完成(1)(2)题。(1)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C土壤比较肥沃D冬季风不能到达(2)秦岭淮河是我国() 【导学号:73360007】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8、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解析】第(1)题,作物熟制取决于气候条件,尤其是热量条件。第(2)题,冬、春小麦产区以长城为界,农、牧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棉花在暖温带以至热带都有分布。【答案】(1)A(2)D2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把其北方划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1)“北方的冷,冷的是皮;南方的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是()A气温B气压C湿度 D阳光(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是()A石油 B天然气C电

9、D煤炭【解析】第(1)题,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最冷月气温小于0 ,南方大于0 ,区域气温、气压、阳光差异,直接影响的是表面皮肤,不会影响到“骨冷”的感觉;冬季北方湿度低,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差,南方湿度高,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强,身体热量散失快,感觉身体内外都冷,所以有“骨冷”的说法。第(2)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是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答案】(1)C(2)D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材料一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材料二2015年10月24日以“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新布局”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华商高峰会在澳门开幕。应邀出席大会

10、的海协会会长陈德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瞄向中亚、中东和欧洲市场,也是中国西部省份在开放中加快发展的过程,希望包括台商在内的广大华商多到西部看看,寻找商机,借助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珍惜历史机遇,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打拼。探讨:图中反映三个经济地带差距变化情况怎么样?【提示】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扩大。探讨:造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历史因素和政策的影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区域因素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地形地势低平,以丘陵、平原为主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

11、为不利气候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2)社会经济因素区域因素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发展基础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产业结构较优,第二、三产业远高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交通运输状况交通发达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城市化水平高低科技、教育和文化水平高低对

12、外开放程度高低(3)其他因素3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矿产和能源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开发程度A.BC D(2)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导学号:73360008】A自然条件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C劳动力素质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解析】第(1)题,东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资源相对较少,但

13、经济基础好,发展水平高,开发程度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和能源丰富,但经济基础弱,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程度低;中部经济地带介于二者之间。第(2)题,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东部经济地带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答案】(1)D(2)D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甲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乙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甲乙(1)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2)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解析】第(1)题,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第(2)题,由图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