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2317643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中国的地形(张)ppt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地形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 第二轮复习 学习目标 1 识记我国的地形特点及组成 理解我国的地势 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 河流 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 交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结合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会描述并分析该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影响 3 会分析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 在图中填绘 1 在图中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找出长江 黄河 珠江的分水岭 2 在图中找出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看它们的边缘各自有哪些山脉 3 在图中相应位置写出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江南丘陵 两广丘陵 浙闽丘陵 4 绘出40 N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5 绘出30 N穿过的主要地形

2、区 6 绘出110 E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1 地势特征 考点一地形概况 1 特点 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2 三级阶梯的比较 4000 昆仑山 巫山 500 2 地形特征 1 复杂多样 主要为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2 山区面积广 在我国 山区包括 崎岖的 和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 3 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丘陵 我国地形 地势比较 陆地表面多种多样的形态 它是指地表具体形态 通常可分为山地 平原 高原 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 它主要从高度方面的特征来描述 二者有密切联系 广义的地形概念也包括地势 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

3、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形成降水 有利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 沟通东西交通 两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水流急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山区面积广大 耕地有限 山区交通不便 影响各行业发展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 工业 农业 城市的建设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由图1可知 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 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是 2 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上 分布着不同的地形区 下面地形区中 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有 多选 A 青藏高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黄土高原D 华北平原E 四川盆地F 东北平原G 南岭 3 我国地形类型齐全 复杂多样 如图2所示 我国各种地

4、形类型中 比重最小的是 图中字母M代表的地形类型是 西高东低 大河自西向东流 西源东流 BDFG 丘陵 平原 4 习惯上 人们把山地 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资源丰富 在发展 等方面 往往具有优势 解析 图1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受地势影响 使我国许多大河西源东流入海 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南岭 而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一 二级阶梯上 由图2可以看出 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占据了33 比重最大 丘陵比重最小 只有10 M是指我国的平原比重 山区地势起伏较大 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但有利于发

5、展林业 畜牧业 采矿业和旅游业等 林业 畜牧业 采矿业旅游业 任选两个 考点二我国主要地形区 天山 秦岭 大兴安岭 巫山 武夷山 台湾山脉 祁连山 贺兰山 2 主要地形区分布 以山脉为地形骨架 1 四大高原 喀斯特 点拨 四大高原比较 我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山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之间 海拔最高 4000米以上 冰川广布 起伏平缓 我国北部 祁连山 大兴安岭之间 海拔1000米左右 流水作用微弱 地面平坦 东部草原牧场 西部沙漠 戈壁广布 祁连山东端 太行山 长城 秦岭之间 海拔1000米左右 深厚黄土 土质疏松 沟壑纵横 云南东部 贵州大部 海拔1000 2000米 地表崎岖 喀斯特地貌 局

6、部多梯田 2 四大盆地 E四川盆地 纬度最低 F 海拔最高 G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 H 纬度最高 柴达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点拨 四大盆地比较 新疆境内 天山以南 气候干旱 内部平坦 沙漠广布 周围多绿洲 油气资源丰富 新疆境内 阿尔泰山 天山之间 沙漠 戈壁广布 边缘多绿洲 半封闭 油气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境内 高原盆地 多戈壁 沙漠 东部多沼泽 盐湖 资源丰富 有 聚宝盆 之称 3 三大平原 L M华北平原 N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东部 横断山与巫山 秦巴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 低山丘陵 起伏大 西北部为成都平原 有 紫色盆地 之称 东北平原 点拨 三大平原比较 沃野千里 黑土肥沃 海

7、拔多在200米以下 地势坦荡 大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 包括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 燕山与淮河 太行山与渤海 黄海之间 西部缓斜平原 土壤肥沃 中东部冲积低平原 中低产田广布 海拔多在50米以下 4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3 山区面积广大约占陆地面积的 包括山地 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西起巫山 东到海滨 包括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长江三角洲 地势低平 河湖密布 鱼米之乡 2 3 1 借助经纬网图巧记中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 1 中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分布 2 结合经纬线记忆 即以某条经 纬 线为依据掌握这条经 纬 线穿过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2 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

8、位 云贵高原 珠江三角洲 台湾山脉 北回归线东西穿 云贵珠江和台湾 冈底斯山脉 横断山脉 四川盆地 杭州湾等 冈底斯山横断山 四川盆地杭州湾 塔里木盆地 祁连山北侧 河套平原南侧 渤海湾等 塔里木 祁连山 河套南侧渤海湾 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西部 天山山脉塔里木 青藏高原穿西部 阿尔泰山 吐鲁番盆地 可可西里山 孟加拉湾 阿尔泰山 吐鲁番 可可西里孟加拉湾 阴山 陕北 关中 陕南 巫山 雷州半岛和海南 北起阴山贯三秦 南越巫山过海南 大兴安岭 渤海 长江三角洲 台湾海峡 兴安虎声吼 渤海水色秀 长江三角洲 台湾海峡游 1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下图中的直线均为经纬线 数字表示这些经纬度附

9、近的山脉 据此完成 1 2 题 1 图中的 所代表的山脉分别是 A 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B 天山昆仑山秦岭南岭C 昆仑山天山阴山秦岭D 天山阴山昆仑山南岭 2 关于上图中 所代表的山脉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山脉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B 山脉大致是我国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C 山脉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D 山脉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C 解析 第 1 题 由经纬度和山脉走向确定 天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第 2 题 为横断山脉 山高谷深 山河相间 为贺兰山 大致为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为巫山 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界线 为大兴安岭 是

10、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2 如图所示 H经线穿过我国的大地形区有 A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B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C 黄土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D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解析 105 E经线自北向南穿过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B 考点三我国的地质灾害 1 地震带的分布 1 A东南部的台湾省和 沿海 2 B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地区 3 C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 云南两省西部 4 D西北的新疆 甘肃和宁夏 2 火山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 东北山区 台湾岛 海南岛等地 3 滑坡 泥石流的分布

11、 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青藏高原的边缘山区和东部 福建省 京津唐 山地 1 我国的地质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 范围广 频率高 强度大 震源浅 烈度较高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主要有青藏 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地震西多东少 灾情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台湾地区的灾情最严重 山地面积广 山高沟深 地势陡峻 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夏季多暴雨等 分布广泛 类型齐全 爆发频繁 规模巨大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 特别是西南地区 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西南地区为重灾区 2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下图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 据此回答 1 3 题 1 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 乙两省以山脉为界B 丙 丁两省以河流为界C 甲 乙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D 丙 丁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C 2 对在丙 丁两省常见地貌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A 远看成山 近看成川B 地表崎岖 谷深坡陡C 沟壑纵横 支离破碎D 平原为主 丘陵相间 3 在甲 乙两省修建交通线路遇到的主要障碍是 地形崎岖 泥石流 台风 寒潮A B C D 解析 由图中省区轮廓可知甲为陕西 乙为山西 丙为湖南 丁为江西 结合四省各自的地理特征分析回答 D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