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2317477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 改革开放的背景国内背景 十年文革 中国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国际背景 我国的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太大 对 文化大革命 的反思 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 是改革的外部因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改革潮流 是中国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传统的 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2 改革目的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体制 所以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

2、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 改革的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 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苏东国家来说 改革的出发点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 没有前途的 因此 他们认为需要改革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改革目的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改革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 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他指出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 人们都说好 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

3、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 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 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是因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二是从解放生产力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讲的 三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讲的 四是它需要革命年代那种坚强毅力和和精神而言的 4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革命是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 改革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的 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行动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改革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而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

4、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 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第13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这个规律 在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 都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 又斗争 由此推动事 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社会形态 生产方式

5、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693页 列宁全集 第4卷 第577页 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 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 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第一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 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巡中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三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6、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82页 第四 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 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 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 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不仅包括工业 商业 还有科技 教育等 各行各

7、业都在内 1987年6月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第237页 地域上 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行业上 包括工业 农业 服务业等所有部门 部门上 改革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领域上 经济 政治 文化 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层面上 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 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实践上的表现 1 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 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 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全面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 建设高度民主

8、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内容 要素市场 企业与政府行为 市场交易和法律环境涉及领域 所有制制度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制度 国企改革是中心环节 改革步骤 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内容 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法律制度 理顺党政关系 2 进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改革 相互配套 相互补充 改革的深刻性 改革的渐进性 改革的长期性 改革与对外开放的互动性 改革的全面性 第二次革命 经济政治文化 长期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的一个基本点 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 改革需要扩大开放 3 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9、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邓小平 1980年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 标准 1 发展是目的 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3 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二 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中国发展的特征1 后发性2 转型性3 阶段性4 非均衡性5 赶超性6 艰巨性 如何处理三者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分清轻重缓急 循序渐进 保

10、持合理速度 根据国情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考虑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要算经济账 同时算社会账 政治账 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第373页 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封闭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封闭导致贫穷 开放 封闭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强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弱 中华

11、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发展 至康乾盛世 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农业 手工业 贸易 城市发展等 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 不论是当时人口数量 还是耕地面积 都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 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的约1 5亿增加到1794年约3 13亿 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 3 康雍乾三代君主 英明有为 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 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 毫无准备 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 把门关上 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建国初期 美国人对中国进行封锁 苏联从中国撤出 毛泽东坚持一条原则 不借外债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1955年中国GNP占世界4 7 1980年降

12、2 5 1960年中国GNP和日本相等 1980年占日本25 1959年 中国出口总值占世界1 95 居12位 1980年下降到0 75 居第32位 新的开端 1972年2月21日 毛泽东终于等到时机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8年10月 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应邀访问日本 1979年1月 邓小平到美国进行访问 1980年 邓小平正式使用 对外开放 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在一起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84年4月 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1984 3 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1986 10 邓小平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1984年10月 邓小平会见德国总理科

13、尔 讨论回答 一 必要性在哪里 二 可能性体现在哪里 2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1992年1月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1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 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2 中国需要融入世界 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参与 3 对外开放是对内改革的外部条件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

14、 3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获得中国发展急需的资金 技术 管理方法 人才 才能吸收和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1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2 对社会主义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3 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承认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具有先进性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应该进行借鉴和吸收 承认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弊端 需要以资本主义为参照进行改革 向外国学习 承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和平共处 平等竞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对外开放的可能性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 对外开放的原则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独立自主

15、自力更生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华民族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民族解放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航天员费俊龙坐在返回舱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 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1 试点和起步阶段 1979 1983年 2 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 1984 1991年 3 加速步伐 全面推进阶段 1992年春至今 1 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2

16、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90年代形成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发达国家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发区 沿边 沿江 沿铁路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形式 空间 范围 发展中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对外开放的格局 1 开放格局的特点 1 全方位中有重点2 多层次中有先后3 宽领域中有选择4 灵活中有原则 起步阶段 1979 1983设立经济特区 逐步扩大 1984 1991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 全面铺开 1992年以后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出台了沿江 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 2 分步骤的对外开放路径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深圳世界之窗啤酒节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蛇口工业区 经济特区的作用 第一 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建立起外向型经济 第二 发挥四个 窗口 的作用 技术的窗口 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 对外政策的窗口 第三 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 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四 经济特区进行的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 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