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2217864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技术指南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16年6月 1 目 录1前言52主要引用文件53适用范围64评审流程64.1评审准备74.2自查或初审84.3专家评审会84.4复核105评审要点105.1预案编制整体是否符合要求105.2项目基本情况是否清晰115.3环境风险单元的识别是否准确115.4现有环境应急能力的差距分析与整改计划115.5应急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职责是否明确125.6预防与预警机制是否合理125.7应急处置是否及时可行135.8后期处置是否可行145.9监督管理措施是否完善145.10附件材料是否齐备15附件1:环境应急预案评审会议程序16附件

2、2:应急预案评审表17附件3:评审意见表19附件4:环境应急预案材料装订要求22 3 1前言 为指导我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评审工作,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南。2主要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17号)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部令第32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环境保护

3、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专家管理办法(环发201010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粤府办200836号)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2010年)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1年)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2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3年)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2012年)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环201599号)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

4、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企业事业单位可自行组织预案评审工作,也可委托有技术力量的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开展工作。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企业事业单位的预案评审: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4评审流程企业事业单位可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预案的评审工作。图1 评审工作流程图4.1评审准备企业事业单位应成立预案编制组,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基础上,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5、案。企业事业单位完成以下预案相关评审材料,可组织召开或委托开展评审:(1)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 (2)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3)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4.2自查或初审 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对预案的相关要求,对预案相关材料进行自查,或委托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对预案相关材料进行初审。自查或初审的要点为:(1) 预案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整体形式是否规范,尤其是环境风险单元的识别、应急设施与措施、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等重点内容是否全面、明晰。 (2)项目现场环境预防预警措施和应急设施是否满足自身应急需求,有全面专业的应急能力分析。4.3专家评审会4.3.1评审小组的组成预案评审小组人员应当包括:(

6、1)评审专家。评审专家应熟悉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标准,具有相关行业或相关专业技术经验。重大环境风险等级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评审专家数量一般为5名或以上,其他环境风险等级的评审专家数量一般为3名。建议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等级企业事业单位的评审在县级或以上环境应急专家库中至少抽取1名专家。(2)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人员。(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代表。(4)相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选取评审小组成员时,应注意回避与本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性的人员。业主单位与提供本次预案技术咨询服务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评审小组成员。4.3.2评审会议流程应提前三个工作日将评审材料的纸质或电子文档送至评

7、审小组成员。会议议程应包含预案介绍、现场踏勘、专家质询、形成评审意见等环节。评审会议议程可参照附件1。4.3.3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包括专家组共同填写的评审意见表与由专家分别填写的预案评审表组成。评审意见结论除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基本结论外,还应包括评审小组对预案及相关材料、现场应急设施、环境应急管理等的评价与建议等内容。预案评审总分(以下简称为总分)为专家组内各专家评分的平均值,总分小于60分为不及格,建议对预案进行重大修改或对现场应急设施进行整改后,重新组织专家评审;总分大于等于60分小于90分为合格,建议对预案进行修改后,由专家组长或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进行复核;总分大于等于90分为优秀

8、,建议直接通过评审,不需专家组长或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复核。评审小组认为预案及相关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或存在重大缺陷,应急措施不能满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需求等情形的,可给出“不通过”的评审结论,并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企业事业单位或第三方编制单位应按照评审意见,对预案进行全面分析,及时修改完善。评审不通过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评审会议要求完善整改,并按程序重新评审。4.4复核根据评审意见将预案相关材料修改完善后,列明修改清单,交由专家组长或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进行书面或现场复核。专家组长或第三方评审组织单位认为修改后的预案及相关材料满足备案要求,应在评审意见表复核意见处签署复核意见并签名或盖章确认。5

9、评审要点5.1预案编制整体是否符合要求5.1.1预案材料基本要素是否完整,内容格式是否规范。基本要素包括总则、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析、环境风险单元的识别、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件资料等。5.1.2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规定。5.1.3是否符合本地区、本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5.1.4与地方政府相关应急预案是否衔接,是否说明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其它相关预案的关系。5.1.5环境事件分级是否合理,是否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按照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环境事件进行合理分

10、级。5.2项目基本情况是否清晰5.2.1项目概况包括主要产品情况、原辅材料种类及最大贮存量、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施等是否明确,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处理处置和排放去向情况是否描述清晰,雨水管网的收集与去向,雨/污水排放口数量、位置是否明确。5.2.2项目周边可影响范围内的环境风险受体是否明确、全面。5.3环境风险单元的识别是否准确5.3.1主要环境风险与潜在环境风险单元的识别是否准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的种类、数量以及储存情况;(2)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置情况;(3)重大危险源辨识结

11、果。5.3.2是否收集并总结了国内外同类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资料及经验教训。5.3.3提出的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是否全面。5.3.4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源强分析、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后果分析等描述是否全面、具体。5.4现有环境应急能力的差距分析与整改计划5.4.1是否涵盖了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环境应急资源等差距分析。尤其是环境风险单元应急设施(如围堰、应急沟渠、收集池等)、事故废水收集设施(应急池体及相关配套设施,雨水排放口应急闸门等)、应急物资的配置等是否满足应急需求。5.4.2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内容是否明确。5.4.3是否已制定完善环境风

12、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并明确了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内容。5.4.4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否合理、准确。5.5应急组织机构是否健全、职责是否明确5.5.1是否依据项目的规模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部门或队伍列出来。5.5.2是否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机制是否合理,具体职责是否明确。5.5.3是否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具体职责与人员配置情况是否明确、合理。5.6预防与预警机制是否合理5.6.

13、1是否根据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警分级。分级是否科学合理、明确具体,并与环境事件分级相衔接。5.6.2预警信息的发布、解除等流程以及内容是否明确。应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3)事件报告内容(含报告部门、报告时间、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电话等)。5.6.3预防预警设施是否满足应急需求,措施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5.7应急处置是否及时可行5.7.1分级应急响应是否准确,是否与环境事件分级相衔接。预案是否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影

14、响范围、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行动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事件发生的级别不同,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件处置措施。5.7.2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是否有效。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1)应急过程中使用的应急物资以及可获得性说明;(2)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等的基本方法。5.7.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是否有效。需明确以下内容:(1)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2

15、)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3)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5.7.4应急设施的启用是否合理。特别是为防止污染物扩散而建立的应急设施的启用是否合理、及时。5.7.5应急监测计划是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需明确:(1)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的方法、标准,以及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2)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3)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5.7.6人员撤离和疏散方案是否合理。预案需明确:(1)事件现场人员撤离的方式、方法,以及人员的清点;(2)事件影响区域,如周边工厂企业、社区和村落等人员的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5.7.7信息报告和发布是否及时、准确。信息报告和发布的相关内容应包括:(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2)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3)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