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202204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必背知识点之政治理论精华知识点-甘肃中公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2、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 歪曲反映。【老师提示:考点在于这句话是“列宁”说的】(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

2、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 含义: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3、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一是指每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层次和环节之 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内部结构和内部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 物本身所

3、固有的,其存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2)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 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 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度是事 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 著的变化,是事物

4、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 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任何事 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新的量 变一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5、 否定之否定规律(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保持其质的稳定的 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事物现有的质,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2)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当事

5、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占据 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自身到达否定阶 段,即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是到此为止,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 地完成。因为正如在肯定阶段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肯定方面一样,事物的否定阶段同样也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事物的否定方面。 所以,事物的发展到了否定阶段,与其说事物内部的矛盾是解决 了,不如说是充分地展开了。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一样都有片面性。因此,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 阶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6、

6、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 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其具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矛盾 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 的,因而是绝对的。(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 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

7、,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 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 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 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的不平衡性,指构

8、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 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 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中,其对立的 双方中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说来,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

9、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 相转化。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7. 认识的本质(1)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3)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 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8.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 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

10、的根源。第二,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 践的全过程。9.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老师提示:常考多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虽然在对象、内容、形式、特征及水 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又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一方 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来源。人们在 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会变成无

11、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任意、 不可靠的东西。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尚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有效地指导 实践。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才能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理性认 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文字符号、声音形象等 感性形式才能得以表达和交流,理性思维也往往需要借助于感性 形象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人 们已有的文化水平、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理性内容,总是参 与、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制约着感性认识的内容和 水平。认识过

12、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循环上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 中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 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中一次意义更大的飞跃。10.真理的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 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作为一个哲 学概念,内在的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13、任何客观人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 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 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 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因此,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 系起来加以对照,判明两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性来看,实践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兼具两个伟大的品格:一是具

14、有普遍性,即在同样的条 件下,同样的实践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二是直 接现实性,即实践是有意识的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其过 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觉到的客观现实。因此,只有实践这一桥梁, 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为我们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供途径。1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 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足fn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2)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 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

15、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 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12. 社会的意识结构社会意识的本质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 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以及表现 在人们的社会情感、情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存在、内容和 发展,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 存在的前提。第二,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第三,社会存 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第四,在阶级社会 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 意识。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意识,是 对群体共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水平高低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 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 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社会心理包括个 人心理和各种各样的群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等。社会意 识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不同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