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2185368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7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安徽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社会发展由基本小康加速向全面小康迈进。(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经济实

2、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十五”计划5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提高约2.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近1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高于计划11个百分点,五年翻了一番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0美元左右。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十五”时期,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8%、16%、13.6%,比例调整为95140。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4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增强,特别是以制造装备工业为标志的重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7%上升到2004年的64%。汽车及工程机械

3、、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优质化,2004年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省名牌农产品达21个。养殖业、粮油业、蔬菜业和林业四大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带初显规模优势。服务业发展有新的突破,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教育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制造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农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新格局。3、园区作用日趋显现。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开发区、县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相对

4、集中、创新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相对突出的经济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目前,园区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左右,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4、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十五”以来,三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大步进位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园区工业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产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2004县域生产总值实现128.6亿元,年均增长1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县域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肥西、肥东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10位,长丰跃居中上游,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5、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开发

5、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全面展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6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5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百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7%左右。6、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产权关系更加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机制优势日益明显。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农业税,基本完成乡镇产权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招商引资作

6、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3亿美元。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7、统筹发展成效初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教育“两基”达标,市区高中普及率达96%,三县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6.9%。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全市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三大服务体系。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加快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环境检测和执法

7、力度,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十五”时期的发展表明,我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一快速增长时期,市场推动的力量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互动作用逐步显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未来五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

8、势不断增强,国际国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是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总的环境有利于合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1、国际国内资本、技术加速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技术、商品交流日趋频繁,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将加速向我国转移。沿海地区的相关产业和资本也将随产业升级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毗邻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趋势日渐明显。这有利于我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短缺要素,更好地承接产业、资本转移。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站到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重化工业化”特征

9、日益明显,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以市场为基础的增长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把握好新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3、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实施。国家已明确推进中部崛起,将在发展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省委、省政府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并支持合肥“全面提升全省经济中心地位”。这将进一步拓宽我市区域合作和发展空间,更多地获得国内分工利益和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4、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随着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和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重要港口的定位,机场的迁建和升级,

10、将使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我市加强对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5、科教优势进一步显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物科技孕育着新的突破,我市科教资源丰富,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重要科教基地,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一体化加速推进,有利于我市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6、产业优势明显增强。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传统产业基础更加扎实,新兴产业规

11、模加速扩张,整体产业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7、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家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流通和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给产业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空间。8、发展氛围日渐浓厚。在沿海发达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态势中,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思想更加统一。这种人心思上、向上、求上的良好氛围,将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

12、供强大精神动力。“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基础和动力,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更多考验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矛盾凸显期”。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摩擦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城市间、产业间的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如果不能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将影响全市总体竞争力的提升。2、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县域经济规模不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民营经济总量偏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资本要素市场发育不足。3、资源性约束矛盾加剧。目前,

13、我市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经济总量都偏小,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特别是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时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很大的时期,一些重要资源的供给面临制约,环境约束不断硬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任重道远。4、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保障任务艰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统筹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增大。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较为严峻挑战,必须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强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意识,居安思危,团

14、结拼搏,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二、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市将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围绕“奋力崛起、勇当先锋”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东向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

15、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省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地位;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开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新局面。2、基本思路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大提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在全省的经济中心地位明显提升。到2010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6%,力争占到18%;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争先进位,人均生产总值努力达到平均水平。加快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大突破。在统筹的基础上,坚持非均衡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到2

16、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800亿元,力争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2426%。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大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创新,把合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城市。积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实现农村面貌的大改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到“十一五”末,三县经济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以上,占全市的30%。三县均居全省前十位,肥东、肥西力争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另一个县缩小与百强县的差距。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跨越。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合肥。(二)奋斗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