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158114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ppt医学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一 赛前状态概念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 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一 赛前状态的特征及其产生机理表现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物质代谢加强 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如 心率和呼吸频率 动脉血压 汗腺分泌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反应的大小 与比赛性质 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 离比赛时间越近 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 训练水平低 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动脉血压 赛前脉搏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 场地器材观众 条件反射音响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

2、下形成的 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 二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 1 准备状态型2 起赛热症型3 起赛冷淡型 1 准备状态型 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 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常见 优秀运动员 2 起赛热症型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 表现为过度紧张 常有寝食不安 四肢无力 全身微微颤抖 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 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常见 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 或参加特别重大的比赛 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3 起赛冷淡型 特点 赛前兴奋性过低 引起超限抑制 表现为对比赛淡漠 浑

3、身无力 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通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措施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正确对待比赛 2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 增加比赛经验 3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 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 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 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 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 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二 准备活动 概念 指在比赛 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 1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调整赛前状态 2 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使体温升高 4 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 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三种不同情况下跑100米及400米成绩的比较

4、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B 另外 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 也会形成条件反射 所以 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 A 准备活动 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 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 调节功能得到改善 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 新陈代谢加快 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 强度 45 VO2max强度 心率达100 120次 分时间 10 30分钟此外 还应根据项目特点 个人习惯 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 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 间隔时间 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在一般性教学课中2 3分钟 准备活动后间隔45

5、分钟 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一 进入工作状态概念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 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一 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1 反射时 物理惰性 2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工作性质 个人特点 训练水平 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 肌肉活动越复杂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训练程度低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训练水平提高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工作强度越高 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此外 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 场地条件好 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

6、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 生理 极点 与 第二次呼吸 1 生理 极点 及产生机理概念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 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 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呼吸困难 胸闷 肌肉酸软无力 动作迟缓不协调 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 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极点 原因 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 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 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 第二次呼吸 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 极点 出现后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 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这时 人体的动作变

7、得轻松有力 呼吸变得均匀自如 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 第二次呼吸 原因 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氧供应增加 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运动速度暂时下降 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 以减少乳酸的产生 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 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3 影响 极点 与 第二次呼吸 的因素 影响因素 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 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 运动强度越大 训练水平越低 极点 出现得越早 反应也越强烈 第二次呼吸 出现得也愈迟 减轻 极点 反应的主要措施 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整呼吸节奏 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 稳定状态 概念 在运动过程中

8、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 分类 真稳定工作状态 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 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 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 真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 在进行强度较小 时间较长的运动时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 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 表现 肺通气量 心率 心输出量 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 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 乳酸堆积较少 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 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二 假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 当进行强度大 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

9、平 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 表现 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 使血乳酸增加 pH值下降 心率 血压 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 三 第一拐点 与 第二拐点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拐点 第一拐点 标志进入工作状态 动员阶段 结束 稳定工作状态开始 第二拐点 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 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疲劳开始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 指在运动过程中 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

10、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二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 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 衰竭学说 二 堵塞学说 三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 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 突变 学说 三 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四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 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 背肌力与握力测定方法 早晚各测一次 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 如次日晨已恢复 可判断为正常 2 呼吸肌耐力测定方法 连续测5次肺活量 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 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二 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 膝跳反射阈值 疲劳时阈值升高 2 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11、 3 血压体位反射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 测安静时血压 随即仰卧3分钟 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 推受试者背部 使其被动坐起 立即测血压 每30秒测一次 共测2分钟 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 说明没有疲劳 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 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三 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 皮肤空间阈判断方法 运动后皮肤空间阈 两点阈 较安静时增加1 5 2倍为轻度疲劳 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 闪光融合频率测定方法 受试者坐位 注视频率仪的光源 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 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测三次取平均值 判断方法 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 0 3 9Hz 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 0 7 9Hz 重度

12、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四 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 心电图2 肌电图3 脑电图 五 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测试方法 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 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 六 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 基础心率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 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 经过一夜的休息 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 10次 分以上 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 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 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 运动中心率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 运动中心率增加 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 3 运动后心率恢复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 表明身体欠佳 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 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

13、分钟内完全恢复 而身体疲劳时 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第四节恢复过程 概念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 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阶段 运动中恢复阶段 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 消耗占优势 消耗 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 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 恢复过程占优势 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特点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的关

14、系 在一定范围内 肌肉活动量越大 消耗过程越剧烈 超量恢复越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 超过了生理范围 恢复过程就会延长 二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一 磷酸原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很快 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20 30秒内合成一半 2 3分钟可完全恢复 二 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三 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氧合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 每千克肌肉约含11ml氧 在肌肉工作中氧合肌红蛋白能迅速解离释放氧并被利用 而运动后几秒钟可完全恢复 四 乳酸再利用 乳酸在肝脏 肝糖原 小部分 乳酸在工作肌 氧化分解 大部分 筋疲力竭运动后可取的恢复时间 三 促进恢复的措施 一 运动性手段1 积极性休息2 整理活动 二 睡眠 三 物理学手段 四 营养学手段1 能源物质的补充2 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