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099275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120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doc(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初等建模方法的讨论1、相关定义1.1、公共领域的概念及特征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在 1962 年发表的公共领域的结 构转型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它起源于古希腊城邦,那时候的公共领域”既建立在对谈之上对谈可以 分别采取讨论和诉讼的形式,又建立在共同活动(实践)之上这种实践可能 是战争,也可能是竞技活动。”8可见,相互交流在公共领域这一场域必不可少 的,传播的交互性是在公共领域最初形态中就包含其中的。而能够进入这个公共 领域只是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人,他们对谈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自我表现,突出个 性。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和私人领域相分离的特殊领域,在中世

2、纪 中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这时候出现了所谓的代表型公共领域,他不 4 德汉娜 阿伦特 王寅丽译. 人的境况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 年 1 月第一版, 18 页 5 同上 6 德汉娜 阿伦特 王寅丽译. 人的境况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 年 1 月第一版, 38 页 7 周威峰. 公共领域的概念: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J. 浙江学刊, 2002 年 3 期 8 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1 版, 3 页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论坛公共领域讨论状况的研究 4 是一个社会领域,而是作为

3、一种地位的标志,最明显的就是在这个公共领域内有 一整套关于”高贵”行为的繁文缛节。而构成这个公共领域的主体是贵族、教士、 骑士以及封建领主等特权阶层。于此同时,随着贸易的开展和商品交换的频繁, 信息交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于是用于信件来往的邮政、出版应运而生,而商人 们更感兴趣的则是信息商人汇集起来的私人信件”书写的报纸”。但是因为 这些交往形式只是存在于商人中间,受众面小且具有半”隐秘性”,加上处于早 期资本主义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商人之间的交往领域还处于相对孱弱时期。 直到重商主义阶段,等级特权为封建领主特权所取代,代表型公共领域的萎 缩了,这就为另一个领域腾出了空间,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

4、域,即公共权 力领域。这时候的”公共”才同义于国家,因为他不再涉及到靠权威建立起来、 具有代表性质的”宫廷”,封建领主所属的私人作为公共权力的受众组成了公 众。在这个阶段,新闻出版物也发挥了强大的冲击力。私人通信的内容不仅限于 商品贸易,还开始出现了关于政治、税收等内容。相较于前期的”书写的报纸”, 这时已经发展成了印刷报纸,由于消息量增多,传播力也大增,使得出版商和官 方新闻检查对消息进行了筛选和控制。除了官方消息,印刷品上都是经过把关的 没有什么使用价值的信息,但在形式上他们还是一种能够面向公众的公开出版 物。所以哈贝马斯认为,一部分现成的信息材料被定期翻印,匿名发表这样, 它们就获得了公

5、共性。 不过很显然,政府当局很明白这种公开出版物所能达到的影响力,所以他们 通过这个工具发布公告以及一些无害于他们统治秩序的信息,虽然公告面向的是 所有臣民,但实际只能到达到有阅读能力的阶层中。这个阶层不断发展,逐步扩 大以致形成了与公共权力相抗衡的力量,”一方面明确划定一片私人领域不受公 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在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因 此,那个永远受契约支配的领域将成为一个批判领域,这也就是说它要求公 众对它进行合理批判”。9这个介于国家与家庭之间的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力 成为现代所谓公共领域最基本的被认可的一种象征。 这种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空间最早发端于英国的咖啡屋

6、、法国文艺沙龙与德 国学者的语言协会,因为在这些地方没有相对严苛的等级观念,彼此拥有一系列 共同的行为方式,所讨论和发布的内容被认可度高。论述的主题则由文学、艺术、 音乐逐步扩及到了政治经济等。此时的公共领域才接近于哈贝马斯所认为的资产 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 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 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 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这种政治讨论手段,即公开批判的确是史无前例, 前所未有。”10社会的发展,公众批判意识的提高,相应的带来了媒介的更新和

7、 进步,杂志成为了此时公众所拥有理性批判能力的一种表现,它们所刊载的主要 的都是具有相对深度的教诲、批评和评论文章,而无论是供稿者还是阅读者也都 是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有的地方的讨论甚至出现了媒介与受众的互动,”读 者信件泛滥导致编辑每周都要从中选择一些编成选刊”,”布顿咖啡馆西边安装 有一个狮子头,读者可以把信从它的嘴里扔进去。”11这都说明自由表达,讨论 意见,已经成为公众一种自决行为,良好的氛围保证了社会理性空间的不断发展 9 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1 版, 23 页 10 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

8、转型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1 版, 32 页 11 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1 版, 47 页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论坛公共领域讨论状况的研究 5 壮大。 综上所述,合理的公共领域具有几个特征。第一,公共领域是一个公开、自 由的空间,不需要考虑社会地位,没有绝对的等级观,公众可以平等的参与其中 进行讨论,而且能够畅所欲言。第二,公共领域要独立于国家之外,不受政治因 素的控制。公共领域具有非强制性、不受官方干预,也不受任何教条、传统和权 威的限制与约束。它所形成的”公共意见”代表着全体社会

9、的普遍意志12。第三, 公共领域内公众进行的沟通以及辩论要具有理性以及批判性。合理批判成为公共 领域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了公众的交往行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而且存在一定的 自我认知基础。 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共领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 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在维护私人领域不受侵犯的同时,又执行监督批判公共 权力机构的功能。于是,在此基础上,公共领域便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指向 守护生活世界的私人价值,审视和批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由此建立一个民主、 开放和公平合理社会。13 但是我们在哈贝马斯的论述中,还是能够看到公共领域所存在的乌托邦式幻 想。这公共领域的构建当中,不管是公众的概

10、念,还是公共领域场域都具有排他 性。比如在早期公共领域阶段,只有拥有财产的人才被视为在公共领域内具有话 语权,女性、奴隶等群体,都被排除在当时公共领域之外。展江在阅读了外国一 些文献后,发现尼古拉斯 加纳姆把公共领域理论的局限性归纳为:”(1)哈氏 忽视了当代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并行的平民公共领域(plebeian public sphere)的 发展;(2)哈氏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理想化了。近期研究揭示了早期印刷市场恶 性竞争的结构,而这个市场不是由致力于公共启蒙的能够 自由交流的知识分子 所控制;(3)哈氏将家庭和经济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4)哈氏的理性主义公共 交流模式使他不能形成多元主义的

11、公共领域理论;(5)公共领域的后半部分 带有鲜明的精英文化取向,因而过于倚重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 ( culture industry) 模式,它夸大了文化工业控制者的操纵力量,忽视了信息领域中国家干预的公益 模式 。”14 1.2、专题讨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基本要求和价值个概念之下的资料的性质。” 也就是说概念的界定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逻辑出发点,概念含义的差异影响着我们研究问题 的范围、角度和内容。理解讨论、课堂讨论、专题等相关概念是明确专题讨论含义的前提。 运用专题讨论相关思想屯视帕玛尔提出的讨论三要素即教师、学生和主题,有利于明确在 专题讨论过程中该三要素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发现专题讨论的

12、教育教学价值。 (一)专题讨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专题讨论教学探讨源自对讨论、课堂讨论、专题及专题讨论等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实践 研究现状不足的思考。要进行专题讨论教学探讨就必须理解这些相关概念。 1”. 讨论” (1)讨论的词源 辞海用”探讨寻究,议论得失” _对讨论进行解释。现代汉语大词典则用”就 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对讨论进行定义。马太?立普曼分析”交谈、对话和讨 论”三者之间关系时提到所谓讨论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 判各自的想法,与另外两者相比,讨论过程要保持适度的严肃和嬉闹” _讨论就是在适度 的严肃和嬉闹氛围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就每个交换意见的

13、问题或中心彼此交流、 相互批判的过程。 “Di”scussion作为讨论的英文译词,由三部分组成。其中,Dis是作为前缀一般用 于表示否定,例如disgree。Cuss的意思翻译为中文则有咒骂、骂人的意思。Ion作为后 缀,一般用在名词后面表示一种行为、状态。分析讨论的英文词源,可以将讨论理解在相 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互相探讨和分享的状态。 从讨论的词源我们不难发现,讨论本身就要求参与者围绕某个中心彼此交流、探讨和 分享。 (2)讨论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对话 “对话”在新华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三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问简单的问答、交 流;二是指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三是指彼此沟通

14、情况交流意见和方法。山 此本研究认为讨论厲于对话的一种,要进行讨论必须有对话。 讨论与沟通 “沟通”在新华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双方能够连通。沟通用于人和人之1?时可以 9 和理解通用,往往是指人的主动、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总是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在 汉语中”沟通”既有动词词性,也可作为名词使用。当其作动词时,是指希望发生联系的 双方之问的努力,其目的是达到双方的联系或理解的状态。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理想状态, 我们则认为出现了 “沟而不通”的情况。沟通作为名词吋更强调的是通过双方努力达到的 彼此理解的那种状态。由此,讨论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离不7卩参与者主动参与讨论的意识 和能力。 讨论与辩论 讨论

15、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所谓”辩论”通常是指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来说 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从而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 具有参与者的双边性、辩论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等特征。在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辩论常常成为教师组织专题讨论的一种有效形式。 综上所述,讨论是指在没有争吵的和谐情境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围绕某一探讨 的中心,借助语言、眼神、手势等多种符号进行交流、分享的一种开放、平等的行为状态。 在这种行为状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参与者可以说话、有利于说话、能够引起说话。 2.课堂讨论 (1)课堂讨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讨论法在我国的运用出

16、现过两次热潮,分别是在20世纪前期和20世纪末期。比较两 次运用讨论法的热潮不难发现,它们表面看来似乎完全相同,实则存在很大的差异。20世 纪前期胡适之先生倡导使用讨论法,纯属个人行为。20世纪末期讨论法的推广是政府行为。 在第一次热潮中,胡适之先生自己对讨论法并没有任何的创新,只是照搬杜威的做法。第 二次的热潮中,无论是普通教育工作者还是中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从 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的高度来认识讨论法。这时的 讨论法已在”摆脱教师一言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胡 适之先生时代的讨论法,还谈不上什么实践模式。可是到了 20世纪末期,讨论式教学巳 经在叶圣陶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实践模式。 不同的课堂讨论实践模式都共同强调:讨论参与者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 与学生。讨论中心必须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并能够参与其中的某些专题。讨论中心可以 由教师在研究学生需要的菩础上进行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