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渊的经验.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078484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3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疗鼻渊的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鼻渊的经验.doc(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治疗鼻渊的经验鼻渊亦名“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是以鼻塞、头昏头痛、鼻流浊涕为主要表现,可伴嗅觉减退,甚则涕出腥臭的一类病症,无季节性,儿童至老人皆可发病,以青少年为多见,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刘德荣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融汇古今,审证察机,巧于化裁,对鼻渊的治疗常获佳效,现将刘老师的治疗经验整理如下:1 病因病机鼻渊的病因病机多由于体质偏弱,起居不慎,寒暖失调,受凉受湿或过度疲劳之后,为外邪侵袭而发病。但刘老师认为鼻渊临床常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风热邪毒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郁而化热,壅遏肺经,肺失宣降,不能宣达鼻窍,故邪热循经上犯,滞留鼻窍,灼伤气血,

2、出现浊涕量多,甚则涕出腥臭。若嗜食肥甘油腻,酿生痰湿,日久生热,循足阳明经上鼻窍,亦可发为本病。或因反复发作,肺脾气虚,水之上源通调失职,导致水湿布散失常,聚留鼻窍;久病入络,可使鼻窍骨质败坏,致鼻流浊涕、鼻塞等症。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为清阳交汇之处,手足三阳经循行鼻部或鼻旁,督脉由巅顶下行至鼻尖。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若经脉运行不畅,正气不能抗邪于外,亦可致邪留经脉;或内外合邪、郁积生热、炼津为痰。痰阻经气,壅遏鼻窍,窍不通则痛,故可出现鼻塞、嗅觉减退、头昏头痛等症。刘老师强调:本病总以标实为主,祛邪通窍除湿当为要务。治疗应以疏风

3、理肺,通窍除湿为基本大法。2 方药组成 基本方:藿香叶、薄荷叶、川羌活、香白芷、石菖蒲、辛夷花、生诃子、左牡蛎、粉甘草。该方具有疏风理肺,通窍除湿之功。方中藿香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 ,为芳香化湿的要药。薄荷叶清轻凉散,清利头目,芳香通窍,辛散性强,善祛风热表邪,兼能化湿和中,正如滇南本草中指出薄荷 “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川羌活、香白芷、辛夷花辛温散寒,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此三药与薄荷为伍,有疏风发表,发泄郁火邪毒,调理肺气之功。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开窍,可助川羌活、香白芷、辛夷花通利鼻窍之功

4、;石菖蒲还可化湿和胃,与藿香叶、薄荷叶、川羌活、香白芷合用,祛痰除湿之效倍增。诃子性平,有“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本草经疏)。牡蛎性微寒,收敛固涩,刘老师认为,牡蛎敛涕而不留邪,乃流涕黄浊者之良药。粉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本方寒温相制,敛散同施,兼治标本,共奏疏风理肺,通窍除湿之功。刘老师在临床中常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用于鼻渊诸证的治疗。如:偏于风寒,若症见流涕清稀,畏寒者,加荆芥、防风;伴鼻痒者加芋环干、刺蒺藜、秋蝉衣、乌梅肉等,现代医学认为上述药有抗过敏,止痒之功。偏于风热,若见流涕色黄,加明银花、连翘壳、甘菊花、冬桑叶等疏散风热;伴咽红、咽痛者,加黑元参、蒲公英、苦桔梗、卤地菊等

5、利咽解毒。湿为重者,若症见流涕黄浊稠脓,或鼻中有腥臭味,苔厚者,加薏苡仁、结茯苓等健脾渗湿;加明银花、甘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若见胸脘痞闷者,加平胃散、白通草等;若涕从鼻咽部出而为痰为咳者,加苦桔梗、浙贝母、清半夏、香前胡等,痰黄去半夏加海蛤壳 。鼻塞或嗅觉不灵为主症者,加粉葛根、绿升麻、细桂枝升清阳之气;加王不留行、路路通通络利窍;加白桃仁、赤芍药、京丹参、川芎活血通窍。头痛重者,加甘菊花、蔓荆子、川芎或藁本 ;头晕昏蒙者,加荷叶边、甘菊花、明天麻。肺经热者,若见鼻衄或涕带血丝者,去辛夷花加白茅根、侧柏叶、粉丹皮、黑元参等凉血止血;兼见口鼻咽干者,加麦门冬、干石斛、生地黄、百合、天花粉、干

6、芦根等。肺脾气虚者,加少量太子参、生黄芪或与玉屏风散合方,扶正固本。3 病案举例3.1肺经风热陈某,女,22岁,于2007年8月16日就诊。患者鼻塞,头痛,流涕,量中色白质粘,兼有发热恶风,时咳嗽,有痰,量多,色黄或白,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黏性分泌物,头额部叩痛。证属肺经风热,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处方:藿香叶8g 薄荷叶8g 明银花10g 甘菊花8g蔓荆子10g 川羌活8g 香白芷8g 石菖蒲10g生诃子10g 辛夷花9g 浙贝母12g 苦桔梗6g香前胡10g 粉甘草3g。水煎服,4剂。患者又经二次治疗后症状改善。按:本方为基本方去牡蛎加明银花、甘菊花、蔓荆子、浙

7、贝母、苦桔梗、香前胡。刘老师认为诃子、乌梅适用于流涕色白者;牡蛎则适用于流涕色黄者;若涕量多者可将诃子与牡蛎齐用。明银花、甘菊花、蔓荆子可疏风清热,清利头目,兼有清热解毒之功。浙贝母、苦桔梗、香前胡有宣肺止咳化痰之功。诸药合用,散客邪,清风热,宣肺气,利鼻窍。3.2 脾胃湿热郭某,男,13岁,于2007年8月13日就诊。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半年,鼻塞,流涕黄浊量多,嗅觉减退,头昏头重,胃脘胀闷,纳食正常,二便调,舌质稍红苔厚黄,脉滑数。检查见鼻粘膜肿胀,有黏脓性分泌物,额头压痛。证属脾胃湿热,治宜清热利湿,化浊通窍。处方:藿香梗10g 甘菊花8g 荷叶边10g 香白芷9g川羌活9g 石菖蒲12

8、g 路路通10g 苍 术8g川朴根8g 白通草6g 赤芍药12g 粉甘草3g左牡蛎20g(先煎)。水煎服,5剂。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按:患者涕色黄、热重,故去易敛邪之生诃子和辛温的辛夷花,佐以性凉之赤芍药与路路通以活血通络利窍,加甘菊花、荷叶边清热除湿兼利头目,加苍术、川朴根、白通草化浊利湿。刘老师认为,藿香叶偏于治表,藿香梗偏于治里,本例脾胃湿重,故易叶为梗,并去薄荷叶。3.3 肺脾气虚刘某,男,17岁,于2007年8月24日就诊。患者有慢性鼻窦炎病史5年,鼻塞时轻时重,涕白粘或黄稠,遇风冷喷嚏时作,纳少,头昏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肺脾气虚,治宜补脾益肺,通窍散寒。处方:生黄芪10g

9、软防风6g 漂白术10g 太子参10g薄荷叶8g 川羌活9g 香白芷9g 石菖蒲10g辛夷花9g 生诃子10g 藿香叶8g 粉甘草3g。.水煎服,7剂。服药后,鼻塞减轻,涕量减少,又按上方加减,疗效显著。按:本方为基本方去牡蛎加玉屏风散和太子参而成。刘老师强调,肺脾气虚的鼻渊患者应佐以扶正固表、健脾益气之药,以增强抗邪能力,防止复发,但药量不宜过大,以防因过补而留邪。4 体会 医醇賸义卷二:“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刘老师认为,除了上述因素,还有湿和虚,可概括为风、湿、虚。其中,风包括风寒和风热;湿包括痰湿和湿热;虚包括肺、脾气虚。刘老师指出鼻渊常反复发作,

10、主要原因为内有滞邪,一则影响营卫功能,二则内外之邪招发而致病。虽有虚实之分,但总以标实为主,故宣疏解表,祛邪务尽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基本方中有大量疏风及除湿药,风邪、湿邪得除,则肺利脾健而鼻窍功能恢复正常,突出了疏风调肺,通窍除湿的治疗方法。虚证患者可佐以少量扶正固本之药,如玉屏风散等,但切记药量不可过多,以免邪恋而滞。 通窍之法亦为治疗的关键,刘老师善用轻清、辛散、芳香、走窜的药物通利鼻窍,使经络通畅,气机调畅,除湿化浊,透邪外出。通窍法包括:辛温通窍(如羌活、白芷),芳香通窍(如薄荷、藿香),活血通窍(如丹参、赤芍),升阳通窍(如升麻、葛根、桂枝),通络利窍(如路路通、王不留行)。刘老师指出

11、,治疗鼻塞时,可按如下顺序进行思考:开窍通络活血,严重者可以三者并用。现代医学指出,鱼腥草、明银花、黄芩、连翘壳等清热解毒药有很强的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在鼻渊中应灵活运用。刘老师认为,明银花、连翘壳偏治表,鱼腥草、黄芩偏治里,当辨证施药。浅述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征谢胜伟132岐黄薪传2008年第1期(总第7期)心脏神经官能征又称“心血管神经症”,属于神经官能征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1】。发病率占心血管病患者的10%,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老年人也可发病,脑力劳动者发病多于体力劳动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前区疼痛

12、、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晕、失眠多梦、手足发冷、多汗及消化系统功能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病情重者可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祖国医学无“心脏神经官能征”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心悸”、“胸痹”、“郁证”等病证的范畴。1 心脏神经官能症从肝论治的依据1.1 中医学理论 本病常因焦虑、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等诱发,因此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内经云:“神为心之主”;“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共同调节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两者均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肝者

13、,心之母也,肝的功能失常,心的功能就受损,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此外,中医七情学说认为,七情乃人之常情,情志的畅达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保障。当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舒通,人的精神意识话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过急、过久 ,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时,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中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总之,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故本病的病位虽在心,但与肝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肝郁血虚,心

14、失所养。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则肝失其条达之性,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母不生子,心脉空虚,血运失常,则不能养心。即所谓的“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2)肝郁血滞,心脉痹阻。 医碥肝脏论日:“肝者,凝血之本”。肝失疏泄,则肝郁血滞,脉道不利,心络为瘀血滞涩,痹阻不通。(3)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心属火,肝属木,心肝之间为母子关系。若郁怒扰思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总之,肝的功能失常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致病之本。治疗重在疏肝解

15、郁,养心安神。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使患者明了无器质性心脏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2 症状 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从五行学说来分析,肝在五行属木,为五脏之首,与肾同源,亦为肾之子,赖肾水的滋养;本身又为心之母,即介于水火之间,心火之下降及肾水之上升,均以肝为枢纽;肝木亦受制于肺金而克于脾土。从六经来看,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与胆,相为表里。其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与胃相连;与督、任、冲诸经脉相连;联于目、舌、唇、少腹、前阴等部位。临床上心脏神经官能症常以心烦失眠、眩晕、头痛

16、、喜太息、恶梦纷纷等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为主,并时常兼夹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甚至心绞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皮肤潮红等)等临床表现。这与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足厥阴肝经循行分布范围广是密切相关的。古人谓“肝者,干也”,以其似树木之主干最能干扰身体各部也。1.3 现代医学的研究 现代的一些医学研究也为从肝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现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系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2】。其中植物性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的作用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活动。由于各种强烈刺激(情志失调)致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