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第四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5.三国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统治区域魏曹丕220年(东汉结束)洛阳黄河流域蜀(汉) 刘备221年成都四川,荆州一部分,益州吴孙权222年建业长江中下游6.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2. 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2.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 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时代一、隋的兴亡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隋朝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的盛衰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敢于直言进谏(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完善管理制度(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4.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为“贞观遗风”5、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 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6、唐朝的灭亡(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7、五代十国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1、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到南海,国家空前繁盛2、唐朝的对外关系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⑵玄奘西游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⑶鉴真东渡: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1、雕版印刷术⑴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⑵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火药的发明⑴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3、唐诗的繁荣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浪漫主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 诗史”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现实主义4、社会生活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⑵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政治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经济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