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西周时期社会思想1.宗法制a.社会继替: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在一代又一代的物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其代际传递的方式,这个过程叫做社会继替b.宗法制度地位:① 是西周政治社会中一个重点特点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②宗法制度的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c.宗法制内容: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每一个梯次对其下都是“大宗”,对其上都是“小宗”,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d.亲其所亲,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其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母权制度参与,而尊其所尊,则是以名分和等级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父权制已取得了绝对的地位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利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重要了。
e.宗法就是家族系统的组织原则,它具有伦理与政治双重性,宗法系统是“尊尊”与“宗宗”的原则组织起来的;f.如何使诸侯不背叛中央政府呢?①政治上尊一通(尊尊):尊周王室为大宗,小宗五世而迁,大宗百世不迁,周王室是各诸侯国的大宗,从政治名分上讲,各诸侯国应该世世代代如百川朝宗,拥戴周天子为中心②对子弟宗族施以礼乐教化(亲亲)g.西周封建制度“兴灭国,继绝世”①.概念:已灭的国让他再兴起,已绝的世让他再继;②.意义:向天下昭示周王朝有宽宏之大德,无肚擅天下的私心;表面尊重文化传统之意;这些封国都有一番兴亡的历史,保留他们,也是把活的历史摆在眼前,警戒周朝子孙吸取经验2.礼乐制度a.西周制度和宗法制的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节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b.目的:通过“礼”来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c.内容:①礼:就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②乐:就是与礼相应的音乐他们具有宗教性,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富有教育意义d.分类:①祭天之礼:人对上帝的宗教理解,有浓厚政治色彩。
超世的意味轻,人世的意味重;②宗庙之礼:团结家族,团结家族则本于尊祖敬宗的观念,尊祖敬宗又是本着孝悌的观念,把政治制度奠基于社会伦理,又把社会伦理奠基于个人内心自然本有的孝悌之心从个人的孝悌之心推而建立宗法,又推而奠定封建;③后稷之礼:用以娱神,自娱自乐,沟通乡村群体感情e.基本原则:①亲亲:亲其所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②尊尊: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平民和奴隶要安分守己,遵从奴隶主贵族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F.评价:西周的礼制,主要是用于整合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的,对于被统治阶级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可这也不是滥用刑罚,而是要“明德慎刑”,已经意识到了保民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第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1.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其基本意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仁”是一个大纲目,细分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它的本质的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好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仁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指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只有把“仁”与“礼”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仁”。
第二节 孟子的思想1. 仁政a. 孟子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即“仁政”b. “仁政”的主要内容有:①不忍人之心与“推恩”:政治领袖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和他的性善论相联系只要推恩,管理社会就易如反掌;②“养心”“寡欲”:寡欲的人,因为追求少,争斗少,所有得以生存的可能性就多,所以,为求得自我生存,就要寡欲,孟子又说,那些极欲的人,愿望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应该去孝敬父母;③“反求诸己”:孟子认为,行仁政必须从当政者自己做起;④“明人伦”:孟子推崇仁义的价值,认为仁义者是“人伦之至”的人,教育人们“明人伦”,让人们以仁义为共同遵守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和谐了2. 孟子“性善论”a. 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 就像人生有四肢一样,这些道德品质的种子就是“仁”“义”“礼”“智“的善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善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b.性固然就是善的,但社会上仍有很多小人,原因是:一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坏境不同所致,二是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的缘故;c.“性善论“的错误是:①伦理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并非人生而就有的;②人们的伦理道理等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1.老子的道: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心丰富a.道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他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 b.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为最先最大是实体,道之体为无,道只用是有,他无形无象,却又时刻化生着万物c.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老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法则,就可以驾驭一切事物 d.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作为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不与人争斗 第二节 庄子的思想1.齐物:a. 齐物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b. 以道观物与以物观物c. 否认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即“齐是非“2.逍遥:即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a. 庄子分为“有待“和”无待“: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做”有待“;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而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摆脱一切主客观的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在社会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1. 社会治理:a.政治的形式:以管理社会的“贤者”“能者”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对于严格实行这些规范的人进行褒扬,对于不遵守的人,有越轨行为的人进行批评惩罚以及用社会舆论对他施加压力对于严重越轨行为要制定法律依法制裁不过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必须适当应用b.宗教的形式:墨子认为必须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天有控制社会的能力,谁不按照天意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比天低一层次,还有鬼神控制社会,鬼神是能赏贤而惩暴的要求人们必须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C特点:墨子借助天,鬼神帮助人类进行社会控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思想,是小生产者面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的表现他提倡尊天事鬼,其目的为利用天,鬼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以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1. 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稷下学宫“后期的领袖人物,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等人老师生卒年不可考,其思想保存在《荀子》一书中2. 性恶论:a.荀子的性主要指人的自然性,他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们的欲望是不知足的,而不知足就会劈坏社会秩序,所以人性在社会现实中也往往表现出恶的一面。
b.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来使之归于善任何人只要能努力学习,专心致志,按人为的社会规范行事,积善而不息就能成圣人君子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九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1.黄老之学产生背景a. 情势上的必要:自秦统一直至汉初的这一段时间内,人民因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而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符合其心意;b.黄老之学首先在地方政治中发挥作用,政治,社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c.天下初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刚刚重建,缓和社会各种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从客观上符合汉初的社会实际状况2.意义:a.教育了最高统治者,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b.黄老之学最大的贡献是建设社会,培养国力,使人民各安生业;c.社会生产上升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第一节 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思想1. 陆贾的无为论: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只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为,谨慎的遵从天道和人道,与民休息,而不以繁苛的赋役扰民,就会天下大治无为而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上下相安无事。
2. 陆贾的社会理想:a. 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最高统治者及官吏处于无为的状态中,人民得以怡然自得;b. 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老人们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c. 这个社会重视兴办教育,国家设立辟雍庠序的教育设施,通过学校教育启发,使人们分清各色社会行为,改善社会关系;d. 这个社会虽有等级,但各等级的人之间,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无冲突的,整个社会呈现出强弱扶持而不是以强凌弱的和谐景象;e. 有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整个社会,而社会的统治者异能不言而喻,不怒而威f. 评价:陆贾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西汉初年是很有代表性的,反应了经历过秦朝暴政,追求安宁生活的社会意识第二节 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1. 贾谊关心的社会问题a. 藩镇问题b. 社会积蓄的问题:他从社会安危的高度看待社会积蓄和粮食安全的问题c. 社会风俗的问题:清静无为的政治,希望唤起当时统治者注意社会风俗造成伦常败坏带来的严重后果;d. 奢侈问题:奢侈时败坏社会风俗,造成社会不安不治的总根源e. 评价:贾谊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是很敏锐的,其中很多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出现但又无法克制的问题。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礼记》的社会思想1. 理想的社会模式内容:大同,小康社会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尤其是大同社会,更为世人津津乐道a. 大同特点:①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物由大家处理,人民自愿尽力的进行生产劳动,没有阶级;②社会制度上无须礼法作为纲纪,无须谋略,尔虞我诈;③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b. 小康特点:①小康社会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目的为处于私人占有及享受的需要;②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为了调整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制订了礼义规范,为了保护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③小康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c.大同小康评价:这两种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他在中国历代思想界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1. 人性论:从阴阳学说出发,主张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