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目标性监测制度-三甲医院

上传人:沧海****3 文档编号:131413693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目标性监测制度-三甲医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ICU目标性监测制度-三甲医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U目标性监测制度-三甲医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目标性监测制度-三甲医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U目标性监测制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或48小时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二、感染预防要点(一)人工气道管理1、严格执行手卫生。2、认真做好胸部物理治疗,充分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口腔、鼻腔分泌物。3、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吸痰管一次一根,吸痰时,以旋转方式退出,切忌上下提插,以避免损伤气道黏膜。4、无特殊禁忌症病人应采取30-45度角半卧位。5、保证气管套囊压力在正常范围。6、按时吸引声门下分泌物。7、口腔护理2次/日,根据口腔情况适当增加口腔护理次数。8、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每天应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

2、少插管天数。(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管理1、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参照呼吸机消毒规范。2、呼吸机螺纹管、附件及湿化罐每周更换一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3、更换管道前要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连接呼吸机管路注意无菌操作。4、湿化器中须使用灭菌用水。5、及时倒弃积水杯中的冷凝水,严禁流向病人,将冷凝水倾倒于0.1%健之素的消毒液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学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微生物学检查显示: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导管段和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二、感染预防要

3、点(一) 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2、认真洗手并带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5、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二)置管后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

4、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9、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一、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二、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要点(一)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2、检

5、查无菌导尿包,无过期、无破损、无潮湿。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4、留置导尿患者,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二)置管时1、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5、导尿管深度插入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三)置管后1、维护导尿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2、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3、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6、,活动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4、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出口处碰到收集容器。5、留置尿管期间,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保持尿道口清洁。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7、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8、评估留置尿管必要性,即使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9、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训练膀胱功能。 CRRT相关血流感染1、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

7、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2、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3、工作区域要求:(1)治疗区、治疗室等区域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III类环境的要求。(2)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3)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区。4、设有独立的隔离血滤治疗区,配备专门治疗用品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用于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治疗。 5、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进入患者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

8、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4)使用的消毒药液、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6、治疗结束后,血滤机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治疗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7、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区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8、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

9、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转院治疗。9、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感染病例监测。发现问题时,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10、发生经血液滤过治疗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报告。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

10、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1、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填写“医院感染监测登记表”,及时上报感染办。2、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

11、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

12、床旁隔离。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

13、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加强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三

1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