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108874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摘要: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正视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现语文中变现出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开拓学生的眼界。关键词:教学观念 审美教学(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

2、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二) 重视阅读,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

3、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

4、教学录象进行感受。(三)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可见,媒介和环境对审美对象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依此推断,语文教学忧人现状应该与媒介和环境误导有关。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

5、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我们可以举千万个理由为功利语文?辩护,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借口可以推脱让语文美丽之花不断凋零的罪过。(四) 将语文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

6、更理性、深刻的理解。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王玲玲,1974年7月15日,本科,中教一级,语文,沈丘第二高级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