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amp#183;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6860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amp#183;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心雕龙&amp#183;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amp#183;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amp#183;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心雕龙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内容提要: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知音”的阅读指导。其要有四: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阐明“先标六观”的阅读视点,揭示“披文”“见异”“玩绎”的阅读过程和批评“贵古”、“崇己”、“信伪”、“会己”的阅读错误。知音的阅读理论对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阅读理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62年至2005年,研究知音的论文,中国大陆地区一百四十篇,台港地区十六篇。1这些篇章虽不乏精辟的见

2、解,但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专论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知音“教人如何成为的知音”的篇旨。而论述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笔者仅见到台湾学者王更生的文心雕龙新论拾贰文心雕龙在国文教学上的适应性七从深究鉴赏方面看一节谈到。2因此,从“阅读”的本位视角来研讨文心雕龙知音,将“澄明”被“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所“遮蔽”的阅读理论,使之服务于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曰“鉴赏论”。周振甫指出:“知音是讲鉴赏的,是鉴赏论。”刘文忠也持同样的观点:“知音篇就

3、其主导倾向来说,是偏重于鉴赏的,因此,我比较同意知音篇是鉴赏论的看法。”3二曰“批评论”。缪俊杰认为:“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着他对文学批评的见解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但比较集中谈到文学批评的专篇有知音。”4三曰“鉴赏批评论”。王运熙在题解中明确指出:“本篇论述文学鉴赏和批评。”5詹锳也认为:“知音篇是专门讲文学鉴赏和批评的。”6三种观点尽管不同,可思路是相同的:都是用今天的文学理论概念来“套”知音。要知道齐梁时代的刘彦和是不可能想到今人所谓的“批评”、“鉴赏”等各种专论;假如他脑子里有“论”,恐怕也写不出“笼罩群言”的文心雕龙。显然,三种观点的不足是“以今律古”,把知音“现代化”。而这种“用自己的

4、理论武器把文心雕龙这个有机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搞成几大块几大条”做法,“都是远离了文心雕龙的根柢。”7事实上,正确的做法是:研究者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上册审查报告),进行古今之间的“对话”,考察他“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和“为什么这样说”。即觇文见心的“居今探古”,不是张冠李戴的“以今律古”,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居今责古”。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试图重新研读知音,以探求彦和的“为文之用心”。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从彦和所用的题目看,是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比,表明读者应当成为的“知音”。彦和认为,读者和听者相似,后者是通过听乐曲来“解读”演奏者的“乐心”;前

5、者是通过读文章来“追寻”的“文心”。而读者要读“懂”文章,才能称得上的“知音”。这种阅读是“譬目之照形”的“心之照理”,是“觇文辄见其心”的推己(读者)及人(),不是以个人爱好为中心的“主观鉴赏”,不是某种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的“演绎”。因之,知音不是“鉴赏论”,也不是“批评论”,更不是“鉴赏批评论”,而是一篇“教人如何成为知音”的阅读指导。知音的结构和内容也证明了这一点。全篇围绕“知音”展开:第一段指出由于人们“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导致“知实难逢”;之后又以“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说明形器容易验明,还发生这样的错误,何况“文情难鉴”,优劣

6、就更不好辨别。第二段批评“知多偏好”的主观鉴赏态度,认为这种做法是“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进而提出“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全面观点。第三段是全篇的重点,先阐述阅读的视点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后指出阅读的过程:披文见异玩绎。段尾指出,读者注意这些问题,就能成为真正的知音。不难看出,知音的要义在于教人如何读懂文章,做一个“深识鉴奥”的“知音君子”;它是一篇阅读指导,而不是今天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批评论”、“鉴赏论”。必须说明的是,彦和讲的“文”是广义之文,包括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不是专指今天所谓的“文学”;或许如有的学者所指出

7、的那样,他主要着眼于诗赋等文学体裁立论,但毕竟还涉及了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等许多非文学体裁,故此,彦和所“披”之“文”应该是包含文学和非文学的广义文章。此外,知音主张的“博观”、“六观”是序志中“弥纶群言”之“唯务折衷”的延伸,是论说所推崇的“义贵圆通”的具体体现,符合彦和提倡的“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理论主张。文心雕龙知音的阅读理论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彦和以“知音”为核心的阅读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要有四:一、确立“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文章众多,有的偏于质朴,有的偏于华丽;而读者又有各自的偏爱,且都“各执一隅之解”,结果“人莫圆该”没有人能

8、全面完备地解读文章,在认识上产生“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片面性。对此,彦和提出“圆照之象,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博观”即广泛的阅读。在他看来,阅读与听乐、观剑的道理是相通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者只有阅读面广,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能提高文章的鉴别力,进而“圆照”文章。反之,阅读面窄,对文章的认识就会受到局限,怎么可能“深识鉴奥”?接着彦和指出了怎样“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这里的“乔岳”、“沧波”是喻指优秀的文章,“培塿”、“畎浍”是喻指平庸的文章。彦和认为,读者应该先观“乔岳”、“沧波”,培养较高的鉴别能力,然后再看“培塿”、“畎浍”,就能区分妍蚩

9、,辨别优劣。与之相反,如果读者仅仅博观“培塿”、“畎浍”,鉴别力不但无法提高,反而下降;久而久之,心态也随之“低俗化”,遇到“乔岳”、“沧波”,也不能见其美,甚至“发生拒斥的作用”。8彦和指出“博观”的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学生一般是12至19岁的“才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力相对较弱,容易为世俗、流行的东西所迷惑。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师要指导“才童”“阅乔岳”、“酌沧波”,而“乔岳”、“沧波”就是享誉中外的经典。因为这些文章经受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阅读考验”,历久而弥新,具有典范作用。“才童”如能进入“经典世界”,无疑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在经典的熏陶、习染下,他们的鉴别能力则不断提升,就不会被“培塿”、“畎浍”的东西所迷惑。彦和还指出,读者的阅读态度应该是“无私”、“不偏”的。其实只要做到了“博观”“阅乔岳”、“酌沧波”,就会生成“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的态度,“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彦和“务先博观”的阅读原则是“扼要之论,探出知音之本”。9共2页: 1 论文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