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络索》笺解续二.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7179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宗络索》笺解续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相宗络索》笺解续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宗络索》笺解续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宗络索》笺解续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宗络索笺解续二摘要: “四缘”章从功能角度分析认识产生的根据与条件。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又可归为两种:内因为亲因缘,外因为所缘缘、增上?、等无间缘。“十二支”章讲有情生命的因果关系,也是一切众生轮回流转、生死相续的因缘法则。这种因缘关系,是佛教大小乘、显密教对有情生命相续共同的因缘观,特别是小乘缘觉乘修行的重要法门。关键词:因缘;四缘;十二因缘;种子;主公识【原文】四缘此四缘,八识皆具,即前九缘缘生之机用,合说其相缘有三种因法,而加等无间缘,为生灭不停之因。“亲因缘”,即九缘中种子,乃其自类相续亲生此识之本因。若无此缘,虽具后三缘,其识不生。如眼不闻声,耳不见色等,非亲因故。“所

2、缘缘”,识本无境无量,缘彼以为境量,曰所缘。有此所缘,识乃成就,即九缘中之境缘也。前六缘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同异、成毁、总别、爱憎、取舍诸识,见缘相也。第七以八识相分有所光明之体为所缘之境量。第八以根身器界为可了之境,缘之而起遍行之心所。“增上缘”,谓明、空、根、作意、分别、染净、根本七缘也。八位识中虽各有自类种子,不待增而自有其识,然必得此七缘为之增长,其觉了精审之胜用,乃益成就善染诸心所,令具种种功过。如眼本辨色,若遇天日清朗,镫烛辉煌,愈增详察。余识余缘,例此可知。其作意缘,但能发起初念,无所增长,故不在此缘。“等无间缘”,八识自类识中,前念方灭,后念即生,谓之无间。然必待前念之灭,后念即

3、生,各各相等相待,如瀑流之前波去而后后波乘之,无一刹那间两念并存之理。前念已往,空其位以待后念,后念即蹑次而发,无刹那之间隙,乃至三有身生生死死,分段、变易,必灭此乃生彼,灭此则必生彼,皆等无间也。此缘在九缘之外别有一缘,由有前故有后,前灭故后生;生灭之门,惟识之宗也,八识皆有。故曰:“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眼十,耳九,鼻舌身八,意六,末那四,阿赖耶五。【笺注】等无间缘:指前后两念相续无间,力用齐等,相互助益,称为等无间缘。亲因缘:依靠自身种子、内在的力量产生作用,成为自身主要的、唯一的根据的原因,唯识学上叫做“亲办自果”。所缘缘:指意识所反映的对象,陈兵教授称为“是八识及其所属心所认识和

4、依托的、带有自相的认识对象。”1180意识反映对象时,如果主客体是直接的接触,中间没有任何媒介,那对象就叫亲所缘缘;如果中间有媒介,主客体不能直接接触,那对象就叫疏所缘缘。无境无量:境,指境相。量,指量知其自相,即概念。唯识宗把能缘虑的本体称为心,所缘虑的对象称为境相,反映其境相的概念、名相,就叫量。境相是所缘的对象,量度是能缘,其结果显现为概念。离开境相和量度,就无所谓认识。相分:指识中所显诸法之相,即认识的对象。见分,指具有审虑、推求、抉择事理的能力,即认识的主体。如第八识相应的作意、想、思为见分,所触受的四大、六尘为相分。根身器界:根身,指人的身体。器世间,指人世间,又名器界。增上缘:指

5、借助色心诸法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辅助、增强的力量,是“前三缘外对心识生起具特殊作用的条件。”2181三有身:指众生因造种种业,生命存在相因相续的前有、中有、后有三个阶段,又称三阴身。前有身是寿命临终之时神识尚在的形态。中有身是生命终结后神识脱离肉体等待托生时的形态。后有身是神识遇见一隙之光,重新投胎而生时的生命形态。成唯识论卷八曰:“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1560分段、变易:指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众生在前有、中有、后有中轮回生死,即分段生死。菩萨此生果报已尽,净行成熟,随缘变现而住,不再堕入轮回,称为变易生死。成唯识论卷八曰:“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由悲愿力,改转身命

6、无定齐限,故名变易。”1559-560生灭之门,唯识之宗:生灭之门,指堕于生死轮回和还灭超脱生死两个根本不同的门径。宗,指纲领、宗旨。此指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理论,是唯识宗所阐释的众生堕于生死轮回,抑或超越烦恼、趋向解脱的修持法门的根本依据。【今译】这里所说的四缘,是八识普遍具有的属性,是前述认识产生的九种条件和依据的效用的体现。其中,直接因缘、间接所缘、增上因缘,加上相续无间断的缘因,成为生死轮回不断的四种原因。亲因缘,就是九缘中的种子缘,是依靠自身力量产生作用,成为自身主要的根据和原因。假使没有此条件,仅有后三个条件,那么与自身密切关系的认识就不会产生.好比眼看不见颜色,耳朵听不到声

7、音,原因就在于不是依靠亲身直接体认。所缘缘,认识本来是与外境、思量对象相区别的,因为主体与外物联系,有相应的外境和思量对象,称为所缘;二者相接触、联系,认识才能生成。所缘就是“九缘”中所接触、联系的外境条件。前六识所接触、联系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对象或其印象,从而产生事物相同与区别、成就与毁坏、总体与个别、爱与憎、可取与不可取等概念和判断。诸法相状靠审虑、抉择才能显现。第七识是以第八识审虑、抉择的相状所具有的光明清净体性为所依凭的境界和识量。第八识是以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世间和人世间作为可以了别的对象,并依凭它们而普遍显现各种认识功能和境界。增上缘,指光线明暗、空间距离、认识器官和功能、着意、分

8、辨、价值判断、本体等条件。八识中虽然各识都有与自己本身相类的种子,不需强化而能产生自己的认识,但不依靠这些条件的强化作用,它的精审殊胜作用、扬善祛恶等功能就无法发挥。好比眼睛本来有识别颜色的作用,遇到天空晴朗,灯烛辉煌,自然更能明察秋毫。其余各识、各种条件,例此可知。着意的条件,主要是发起初心、愿力,不必考虑强化,所以不考虑另外的增上因缘。 等无间缘,八识中,有一种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认识,前一念刚灭,后一念接着产生,没有刹那的间隔,称为无间断的因缘。但必定要前一念灭了,后念才能产生,各各相互等待,如同瀑布一样,前一波泻下,后一波再接着倾泻,没有刹那间两个念头并存的道理。前念已逝去,空出其位置才能

9、接纳后念,后念顺次接续产生,没有刹那空隙。乃至临终时的前有身、中有身和后有身,在众生生命延续的过程和菩萨超脱生死的过程中,都是先灭于此而后生于彼,这个生死轮回与还灭超脱截然不同的门径,就是唯识学纲宗之所在。这种相续等待、不间断的条件,八识都需要。所以说:“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即原来眼识的九缘变十缘,耳识变九缘,鼻舌身八缘,意识六缘,末那识四缘,阿赖耶识五缘。【评析】“四缘”章是从功能角度分析认识产生的根据与条件。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又可归为两种:内因为亲因缘,外因为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法相宗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生起,必定以因缘为根据,辅以其他条件,用以说明自然和社会相互依

10、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唯识学来说,只要是有所造作、有行为效果的东西,就必有产生它的本体“种子”。没有种子,不会有现行呈现等功能。所说四种因缘,八个识都具有,是从八识发生作用的功能上说的。九缘虽然也是八识都具有,但是从缘生的条件、具体应用和表现形式上说的。综合来说,内外因结合、根据和条件齐备,就能明?t八识生灭不停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一切万法的生起,必须藉着一定的因缘相助。因缘的本体有种子(潜力)与现行(现实)两种。种子具备条件时,就能发生现实作用。人们日常见闻觉知有强盛势力的现实事物,其名言概念都可以留印象在根本意识上,成为一种潜在能力、种子。由种子产生功用,由功用又熏生新的种子,由此认识主体与

11、所缘境界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便是所缘缘。所缘缘就是意识依托一定的反映、认识对象而产生的因缘。一切万法都可以作为心识的对象,色法固然是所缘缘,心法和非色、非心法也可以做所缘缘;现在是所缘缘,过去法和未来法也可以做所缘缘;有为法固然是所缘缘,无为法也可以做所缘缘,即使万法在还没有作为心识的对象时,仍然可以称为潜在的所缘,犹如薪柴在不燃烧时也可称为燃料一样。认识、心理必须依凭“起使所生心识稳固的作用”的内在根据,和长期有意识、无意识地熏成的习气,及其他“起障碍或助成作用的条件”,诸缘聚合,才能生成2182-183。讲所缘必定有能缘,能缘需先有认识主体而后才有?b照力、识别力。“所缘缘”是心王、心所所

12、具有的。至于色法,因为它本身没有能缘的作用,所以用不着所缘缘。八识心王和心所结合,与各自的影像结合,才能产生思量抉择作用,这才叫做所缘缘。认识是对外境的抽象,本身不同于外境、量度对象,必须凭借内外的根据和条件,去接触外境,加以审思、量度,才能生起。华严宗讲同异、总别、成毁“六相圆融”,是说法界生命现象和认识现象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有成就,也有毁坏,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既互相排斥、对立,又相融互具。“六相圆融”,既表现在对外界现象的认识上,也表现在“爱憎取舍”等心理现象和价值判断上。前六识以六尘为所缘的对象。第七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对象,船山说“第七以八识相分有所光明之

13、体为所缘之境量”,把第八识的相分作为第七识所缘的对象,这不合唯识学原义。王恩洋对此提出批评是对的。增上缘,分积极、消极两种。一切万法一方面有影响、帮助他人生起认识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只要不对另一法生起障碍,也是一种增上缘。可见增上缘范围极广,通用于一切事物,有很大的势用,可起帮助、促进的顺益作用,或障碍、破坏的逆损作用。八识各有自类种子,具有生发认识、产生各种心理的因缘,必得各自所具备的增上缘,才能通过各自的心所发挥觉了分别的功能,产生善恶、净染等殊胜功用。等无间缘也有两种作用,一是开避,前念灭时,让出位置,后念始生;二是引导,从积极方面说,前念灭时,留下他的潜在能力,招引后念,以继续因袭其

14、活动,譬如二人探险,前人安全地前进了一步,后人便袭得他这一步的成功,另方面,也可能有误导的消极作用。等无间缘是两念相随,中间不留间隙。一切事物必须两法相随、相等候,且有相似之处,才能保持各自的轨则,否则就无法相随、相继了。人的生命现象是生死相续,生生死死流转不息的。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凡夫的分段生死,一种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凡夫在分段生死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三有身”;阿罗汉、菩萨和其他觉者有不同的变易生死形态。三界的生死都是相续不断、流转不停的。佛法用缘起法说明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流转相续。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谓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

15、灭则行火,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这就是“此故彼”的公式,是“必灭此乃生彼,灭此则必生彼”的生死相续现象,也是等无间缘。因为前灭后生,前后相续,中无间隔,分别形成分段“流转”、变易“还灭”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洞察生死相续、生灭不断的因果关系,即是了解“迷悟二门”、转迷为悟的关键,所以说“二门皆尽唯识宗旨”,即是说诸法因缘而生的缘起法,是揭示唯识宗纲要、悟透生死的钥匙。【原文】十二支(自注:一曰十二因缘)因缘者,因此而缘于彼也,与“九缘”、“四缘”之缘,文同义别。缘谓相循不舍,此通序一期生死,相缘而起。“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即七识之有覆(惟)性也。行,七识之别境之慧,生起四惑

16、及前六一切心所,成种种现行烦恼也。此二属过去支,因前生为无明所障蔽,结成现行;因此现行熏习执为自内我体,遂生起不断之阿赖耶识。在前有已灭,中有身中此识不灭,以成后有之主公识,八识也。“识缘名色”,名色,五蕴也。名者,受想行识,色即色蕴。因过去之识执持B11不灭,缘附父精母血,结成五蕴,取胎中之形,谓之色;色中即含藏受想行识种子,以其未有发见之实,故谓之名。此中无思无为,自然分别,故抟合而成五根,玲珑巧妙,成浮尘色,具胜用根,皆是识神B12在内变化,成其质性,为有生后受想行识之蕴。又云“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者,则以既有色,还复生起后有中含藏之识,则名色又缘附于识也。识缘名色者,过去之识缘后有之名色;名色缘识者,名色复缘现在、未来之识也。 “名色缘六入”B13,入色声香味触法也。有此色受想行识之蕴,自然缘彼六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