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799358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综述性研究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分别从动态能力概念、理论派别划分和研究方法3方面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为今后深入探究和发展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清晰的视角。最后,文章对动态能力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动态能力;惯例;价值发掘;管理认知一、 引言 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创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a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创

2、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ano,1994)。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索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发展奠定基础。 二、 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 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1997年Teece与Pisa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

3、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ano et al.,1997)。Eisenha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获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ardt & 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06)。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

4、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发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09)。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Griffith等人提出国际化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将各种难以模仿的资源进行融合(Griffith & Harvey,2001),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Pisano et al.,1997;Dyer & Sin-gh,1998)。Rothaermel等人将动态能力的前因描述为:整合、重塑、获取和释放资源以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革的过程(Eisenhardt & Martin,2000),主张动态能力是不仅能帮助提升公司识别潜在技术变革的能力,

5、而且还能帮助公司提升通过创新来适应变革的能力(Rothaermel & Hess,2007)。Blyler和Coff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整合、重塑、获取和削离资源以适应市场变化甚至引领市场变化的公司的一系列程序(Eisenhardt & Martin,2000)。Zahra等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用符合决策制定者观点和设想的方式对公司资源和惯例进行重塑的能力。认为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不同于实体能力和整合能力,动态能力是一种重塑的能力。Reilly和Tushman将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为:感知、重塑和捕捉的活动(Reilly & Tushman,2007)。Oliver和Holzinger提出动态政

6、治管理能力的概念,即:公司为了提升未来的价值或者保护公司现有价值以防止未来贬值,而影响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或者适应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动态过程(Oliver & Holzinger,2008)。曹红军等人将动态能力界定是管理其他能力的能力(曹红军、赵剑波,2008)。葛宝山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通过影响企业资源来开拓创新(葛宝山、董保宝,2009)。 3. 基于惯例的视角。Winter,S. G与Zollo,M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学习式的组织活动,通过这种组织活动公司可以系统地生成并调整自己特有的运营惯例,以提升公司绩效(Zollo & Winter,20

7、02)。Helfat和Peterraf在动态资源基础观:能力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指构建、整合或重塑运营能力的能力。董俊武等人采纳Zollo和Winter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的本质是改变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等,2004)。 4. 基于管理认知的视角。Tripsas和Gavetti提出管理认知是一种主导逻辑,具有阶层性的特点,认为调整高管团队对于公司变革能起到促进作用(Tripas & Gavetti,2000),将管理认知和组织阶层2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当中,丰富了动态能力的理论观点。Adner和Helfat提出动态管理能力的概念,即:管理者构建、整合与重塑组织资源与竞争力

8、的能力,认为管理者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下,运用动态能力对上述要素进行构建、整合与重塑,决定了公司资源与能力的基础,进而决定了公司间绩效的异质性(Adner & Helfat,2003)。Gavetti从演化经济学角度研究能力发展,认为能力的发展基于惯例逻辑,且受到管理认知的影响,而管理认知具有阶层性。基于管理认知的认知循环(的4种机制/类型:认知控制、自治、合作与认知循环(Gavetti,2005)。国内学者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对管理认知的关注非常少,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中难觅其踪影。 三、 动态能力理论的派别划分 本文对动态能力理论派别的划分标准是学者们构建动态能力理论时使用的管理学或经

9、济学理论观点。通过文献综述,将动态能力理论分为如下三种。 1. 动态资源基础学派。Teece和Pisano在构建动态能力理论时基于如下假设:(1)动态能力存在于快速变化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中;(2)战略管理的根本问题是探讨公司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依赖于独一无二的流程,这些流程由特有的资产位势与公司的演化路径共同作用而形成,是一种异质的、难以复制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由于引入了“动态性”,所以本文将Teece等人的理论观点界定为动态资源基础学派。受其启发,Griffith和Harvey在资源基础观(RBV)与市场基础观(MBV)之间找到交集,提出国际化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如果

10、公司拥有难以模仿的资源,那么通过创造性的资源整合活动公司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Griffith & Harvey, 2001)。 Oliver和Holzinger主张公司的战略政治管理行为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来源之一,而动态能力能够帮助公司利用其内部资产满足现有(政治)环境的需求,也影响/塑造环境的需求,以便于这些环境的需求与公司的优势或诉求相吻合。黄培伦、尚航标和李海峰(2009)将组织能力分为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主张公司静态能力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能力刚性。而动态能力有助于打破静态能力的束缚,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发展,即动态能力通过静态能力的生成

11、和发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 2. 知识整合学派。Helfat受Teece启发,选取20世纪美国70年代80年代间的石油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公司的动态研发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影响公司补充性技术和其他资产,把动态能力界定为一种知识整合能力,是将公司核心技术知识与补充性诀窍/技术和实物资产进行创新整合并且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流程,帮助公司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反应(Helfat,1997),开创了知识转移学派的先河。 Winter,S.G和Szulanski,G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与动态资源基础观不同的观点,即动态能力并非是异质的和难以复制的资源。相反,作为一种惯例化活动,动态能力

12、是可被模仿和复制的,但却是不容易被替代的,不易替代性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Winter与另一位学者Zollo进一步发展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假设前提,认为公司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的运营和管理惯例的集合,这些惯例是在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之下逐渐演化发展而形成的。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认为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变化,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战略资源、能力只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许企业的成功在于灵活地运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因此,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3. 能力演化学派。能力演化学派的开创

13、者当推Eisenhardt和Martin,两位学者主张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相对于竞争优势来说,动态能力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Eisenhardt & Martin,2000),Tripsas和Gavetti主张基于惯例逻辑的能力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认知的影响,而认知受到地位的局限,那么处于组织不同阶层的成员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也不同,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也就不尽相同(Tripas & Gavetti,2000)。Adner和Helfat两位学者吸收了Tripsas和Gavetti关于管理认知的理论精髓,将其纳入到

14、动态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提出动态管理能力应当包含3个要素: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管理社会资本的能力和管理认知。(Adner & Helfat,2003)。Zott认为动态能力确实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但既不是不可模仿的,也不是不可流动的,而是对各个公司而言是平等的(Zott,2003)。动态能力通过3个与绩效相关的动态能力属性:成本、学习、时间选择,来创造并且塑造公司的资源位势(Eisenhardt & M-artin,2000),能力(Kogut & Zander,1992)和运营路径(Nelson & Winter,1982)。 Blyler和Coff主张社会资本是影响公司动态能力核心收购、整合

15、、削离资源活动的根本因素,同时社会资本也能帮助操们谋取个人收益,并且假设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社会资本将帮助公司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Blyler & Coff,2003)。周治翰、蔡芸、胡汉辉(2004),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会导致企业落入核心能力陷阱,因此,企业需要发展自身的动态能力,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四、 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樊景立、梁建等,2008)。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开始步入实证研究的阶段,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梳理出如下4种。 1.

16、二手数据研究法。Helfat(1997)选取1976年1981年间26家大型石油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公司的动态研发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影响公司补充性的诀窍和其他资产。Adner和Helfat(2003)选取1977年1997年美国石油产业作为研究样本,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公司绩效有助于从公司层面提炼决定商业绩效差异性的内部影响因素。Rothaermel和Hess(2007)利用多家全球化的医药公司22年间(1980-2001)在生物技术技术发展方面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的前因确实存在于不同的分析层面,这些前因对于公司层面的创新产出起到补充或增强的作用。 2. 问卷调查法。Griffith和Harvey(2001)选取250家加拿大和智利的分销商、100家英国和菲律宾的分销商作为调研对象,研究分析动态能力在国际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oving和Godderham(2008)选取254家挪威财会服务公司,考察影响公司业务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