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0798817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的中职“”课教学策略初探【摘 要】本文基于派纳“复杂会话”理论,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职业院校中职“”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复杂会话进行初步探究,以期通过教学策略创新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复杂会话;教学策略进入21世纪,我国的课程理论把新课改探究的主要问题由“怎样开发课程”为主转向了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许多学者开展了“课程理解”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目前这种课改实践还没进入职业教育的课堂,本文试图把复杂会话理论引入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中进行探索。一、派纳“复杂会话”理论概述汉典对“会话”

2、的释义是“指两人以上的对话”,多带有意见商议和思维碰撞的意味。派纳在阐释如何“理解课程”时提出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复杂对话把课程视为一种可以进行解读的文本,师生通过对文本的广泛解读可获得多元的课程话语,从而使课程意义得以澄明。派纳对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反对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类行动自主性的“工具理性”,?J为不同话语之间进行“复杂的会话”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二、中职“”课程的现状分析(一)课程目的与学习特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目的是: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习时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和把握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承担责任。(二)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在中职的教学实践中,学习主体具有较大差异性,这表现在知识结构、年龄性别、家庭和性格等方面。对中职学生来说,学历结构只是初中毕业,年龄介乎1417岁之间,对课程的背景知识了解很不系统。因此“”课程教学对中职学生来说不宜面面俱到,应更注重背景常识和理论内涵的讲授。(三)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院校实际,该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能具备应用型技术技能岗位所需的基本政治素养,要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情况,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此

4、有需要引入“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这一理论。三、基于复杂会话理论的教学策略派纳认为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课堂会话行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现基于该理论给出以下教学策略。(一)会话结构的构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构建以个体经历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会话结构。会话可通过选取话题引起学生对会话主题的兴趣和思考,然后通过“”课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结合,利用课堂可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开始复杂会话。(二)会话情境的创设任何一个有效的会话,必须是以信息的交流和交换为基础的,因此复杂会话要以互动交流为关键促成会话者出现争鸣,甚至可以说有效会话是在思辨的争论中实现的。在会话情境的创设中

5、,除了引起争鸣和讨论,还要注重会话情境可以促进学生从无意识的不自觉参与到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三)会话方法的运用在复杂的会话中,需以理服人同以情感人相结合,特别是以情感认同为渠道,通过情感的力量达成会话的目的。可运用方法很多,试举两例:自传法,通过描述师生自我经历同所学知识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启发;故事法,通过把握想象力与超越性,会话最终通过信念、爱与希望得以升华。(四)会话方向的引导“”课教学在进行复杂会话时要把握好方向性原则,具体是指符合政治要求和教育规律。教师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时引导和点评复杂对话的过程,确保会话持续有效进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应尽可能在会话中注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正能量。(五)复杂会话的完成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是一个复杂会话的完成和下一个复杂会话的开始。在具体教学中一次会话的完成很可能需要在更长时间的实践中得到确证,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使会话有效达成。复杂对话理论是一种倡导学生自主会话的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迎合复杂对话理论而将教学大纲抛诸脑后,或将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进行会话。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揣摩、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过程才能得以优化,育人目标才能更好实现。参考文献:1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2-5.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3袁桂林.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3(1):56-59.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