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0630037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A. 受封诸侯的权利B. 分封的对象C. 受封诸侯的义务D. 分封的目的【答案】B【解析】“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与CD无关。2.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

2、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西周晚期出现了“僭越频发的可能”,故A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C;礼乐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故选A。3.春秋战

3、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封制度瓦解促进相互朝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而非井田制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国相互朝见和远交近攻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

4、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4.“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答案】A【解析】据材料“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男子反而不称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氏”由贵族的分封的标志变为女子娘家姓说明贵族的分封制的瓦解,故A选项正确

5、;“三代”就是男权社会,故B选项错误;姓氏的变化没有反映民族大融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姓氏走向规范,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分封制与姓氏的关系,再据材料: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结合秦汉时期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传统的分封制的瓦解的答案。5.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齐桓

6、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点睛: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

7、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 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冠服制度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的史实,D项正确。题干强调先秦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变化,与服饰多元成为主流无关,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强调先秦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变化,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8、答案选D。7.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 推动了宗教的产生B. 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 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D. 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根据“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可知祖先崇拜是中国宗教独有的内容,而非中国宗教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先崇拜不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故排除C;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的是宗法制而非祖先崇拜,

9、故排除D;根据“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可知祖先崇拜有利于强化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8.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

10、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A. 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C. 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答案】B【解析】雅典在新征服地区掠夺财富,但不授予当地人公民权,会导致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削弱了雅典社会统治的基础。故答案为B项。罗马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并不能消除民

11、族之间的矛盾,只能缓和矛盾,排除A项;雅典没有扩大公民权而向其他地区征收财物,容易激起被征收地区人民的不满,不利于雅典统治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拥有公民权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不是公民权利的扩大,排除D项。10.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

12、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权力或权威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制度的个人,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B项正确。“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与“陶片放逐法”无关,D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点睛】“陶片放逐法”是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这样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

13、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11.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B. 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C. 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D. 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可以看出他认为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奴隶减少的

14、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在与“希波战争”无关;D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题及的是奴隶减少的问题,所以与政治弊端没有关系,也与公民意识没有关系,故排除A、D选项。此外,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与材料给出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差距甚远,所以排除C选项。12.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A. 是智者学派推动的结果 B. 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C. 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 D

15、. 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相配套【答案】D【解析】题干与智者学派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中“开始冲击”应该是在梭伦改革,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应该是在克斯斯提尼改革之前,而此改革的最大贡献是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根据题意推测应是在克斯斯提尼改革之后,故C项错误;题目中的举措有利于打击贵族政治,巩固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13.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子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前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帕特农掉庙是稚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A. B. C. D. 【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中主要供奉的是雅典娜女神,故帕特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故正确;公民大会的支持并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说明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