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426617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 2020年4月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 本文关键词:施密特,德国,理念,实践,政策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 本文简介: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联邦德国社民党执政期间对前任联盟党政府的德国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然而,关于社民党德国政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勃兰特政府推行的以接近求转变策略、两德基础条约的签署及其影响。目前,学术界对施密特执政时期的德国政策尚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值 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与具体实践 本文内容: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联邦德国社民党执政期间对前任联盟党政府的德国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然

2、而, 关于社民党德国政策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于勃兰特政府推行的以接近求转变策略、两德基础条约的签署及其影响。目前, 学术界对施密特执政时期的德国政策尚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 在战后联邦德国历届政府中, 施密特政府是社民党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府。长期稳定的执政有利于全面考察社民党的德国政策。本文拟通过梳理联邦德国内部关系部编纂出版的德国政策文献汇编两德数据比较以及联邦德国领导人回忆录等原始材料, 具体考察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及其实践 (1) , 进而揭示它在战后联邦政府德国政策实践中扮演的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一、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理念 1969年9月, 战后长期执政的联盟党在

3、联邦议院选举中首次失利, 社民党同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 由社民党人维利勃兰特出任联邦总理。面对逐步缓和的东西方关系以及日趋固化的德国分裂现状, 勃兰特政府秉持现实主义态度, 摈弃了前联盟党政府以对抗求统一的德国政策, 开始推行以接近求转变的迂回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 在维护西方盟国团结的基础上, 不断尝试打破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壁垒, 通过主动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民主德国) 进行接触, 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 让现实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在不爆发冲突的情况下逐渐消除, 从而最终在欧洲的全面和解中实现德国的统一1。此时, 社民党政府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开始寄希望于渐变, 并将其与欧洲的

4、缓和进程结合起来。 为此, 勃兰特政府上台后, 在与西方盟国紧密合作以及协调一致的同时, 积极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达成谅解。另外, 该届政府努力消除两德相互对立、彼此隔绝的状态, 不断加强双方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竭力避免德意志民族分裂状况进一步加深。勃兰特总理强调指出:在德意志土地上的两个国家不仅是邻居, 而且是被分裂的民族的一部分, 仍保持着诸多的共同性两德有责任维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彼此不互为外国。2 1972年底, 经过艰苦的谈判, 两德最终签署了关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 标志着双方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前联盟党政府奉行的哈尔斯坦主义最终被丢弃了。社民党

5、的德国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 并进入全面实践阶段。然而, 1974年5月, 勃兰特因其秘书纪尧姆被揭露为民主德国间谍而引咎辞职。时任联邦财政部长的赫尔穆特施密特 (社民党人) 接任联邦总理后, 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巩固勃兰特政府在德国政策上取得的成果。 1974年5月17日, 施密特在其首个政府声明中明确表示, 将确保社民党德国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他讲道:勃兰特政府的德国政策是富有魄力和成效的政府换届丝毫不会影响这项政策的延续。我们会本着现实主义和冷静的态度, 把力量集中在主要事情上, 集中在现在必须做的事情上。延续性和集中性是本届政府的指导原则我们将不畏艰辛, 继续改善与民主德国的关系,

6、两德关系仍然是一种特殊关系。3201,206 事实上, 早在20世纪60年代, 施密特便是联邦德国缓和政策的先驱者之一。他还积极参与了社民党德国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施密特入主总理府后, 新一届政府延续了社民党-自民党的政治联盟, 并保留了勃兰特政府中的一些重要成员。例如, 原外交部长瓦尔特谢尔升任联邦总统, 原勃兰特总理的首席谈判专家、以接近求转变策略的设计者、国务秘书埃贡巴尔入阁担任联邦部长。这为社民党德国政策的延续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施密特看来, 苏联人对勃兰特、谢尔以及巴尔有更确切的了解, 这应当被他们看作是德国政策延续性的标志47。 这种德国政策的延续性还体现在施密特政府对条约政策的

7、继承上。条约政策是社民党德国政策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通过与民主德国签订一系列条约、协定以及议定书的方式, 联邦政府力图在德意志两部分间构建一种条约体系, 以促进双方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推动各层级人员的交流互动。施密特总理曾这样评价条约政策的重要性:惟有我们的条约政策能让我们相信, 德意志民族归属感的觉醒将超越分裂和所有国界1969年两德关系的积极改变, 并没有使我们放弃自身的政治目标, 相反, 它已维护了双方在人员、文化、经济方面的联系, 并且开启了新的开始和希望。5120在施密特执政期间, 随着条约政策的不断践行, 两德关系得到了稳步发展, 双方达成30多项涉及经贸、科技、文化、交通、邮电、

8、环保等广泛领域的协议。 在联邦德国历届总理中, 施密特一直以务实的实干家着称。勃兰特曾对其最显着的政治特点总结为注重实效6。鉴于战后德国问题的特殊复杂性, 施密特认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 他始终把给予民主德国同胞切实的帮助以及保持德国统一的希望作为其德国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他还将德意志民族的归属感视为最高的价值观之一779。在德国政策的实践过程中, 施密特政府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其中包括民主德国昂纳克政府的民族分裂主义政策以及来自在野党联盟党的猛烈抨击。 二、施密特政府德国政策的具体实践 施密特当选联邦总理时, 两德关系虽然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双方的各项交流也日渐频繁, 然而

9、德意志民族分裂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德国昂纳克政府开始全力推行民族分裂主义政策, 试图尽可能地与联邦德国划清界限。基础条约签署以后, 两德间交往的增多引发了民主德国对自身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担忧。为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主权国家地位, 昂纳克政府开始否认战后德意志民族的同一性, 抛出了两个民族的主张。 20世纪70年代初, 民主德国领导人公开宣称,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在民主德国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民族。经过近30年的成功发展, 它与联邦德国的资产阶级民族相比, 所有的基本特征都不相同。8显然, 昂纳克政府有意割裂两德在血缘、历史、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10、, 削弱本国人民的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 进而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族认同, 拉远与联邦德国的政治和心理距离。 到了1974年, 民主德国朝着民族分裂主义道路迈出更大的一步。通过修改宪法, 昂纳克政府去除了关于德意志民族的内容和重新统一的要求。新修订的宪法第1条将德意志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68年宪法序言中的全体德意志民族和第8条两德一步步接近, 最终在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的话语都被删除。此外, 昂纳克政府决定不再演唱本国国歌, 因为其中一句歌词是:德国, 统一的祖国。740 与此同时, 民主德国不断对两德人员往来和旅行交通进行限制。1973年底, 昂纳克政府将1

11、968年重新规定的最低兑换额度翻了一倍。访问东柏林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时, 非社会主义国家16周岁以上的访客每天须分别兑换10马克和20马克。民主德国的这一措施旨在增加来访者的经济负担, 从而减少西方国家 (主要是联邦德国和西柏林) 访客数量, 降低其对本国公民的影响。1973年, 非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访问民主德国的人数逾825万人, 其中联邦德国和西柏林访客人数超过711万人, 所占比例为86.2%。受民主德国这一新政的影响, 1974年一季度, 非社会主义国家访客人数大幅下降, 其中联邦德国和西柏林访客人数的降幅高达25%以上9106。1976年8月, 联邦德国青年联盟成员欲乘车赴柏林参加纪念

12、柏林墙建成15周年大会, 昂纳克政府拒绝他们使用过境公路。1977年, 联邦德国和西柏林访客被民主德国驱逐出境的人数从前一年的628人上升至2955人10。 1980年, 民主德国又一次提高了货币最低兑换额度。来访者在民主德国境内每天须兑换25马克,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每天须兑换7.5马克。两德人员往来因而再次出现明显的倒退。施密特总理对民主德国的这一做法深感气愤, 他随后致信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昂纳克时言辞激烈, 称:您违反了1974年我们关于最低兑换额度的约定, 这种单方面的改变令我始料未及。您知道这会对退休人员、整个家庭、少年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里信任已经变得让人失望, 这是一个非

13、常重要的事实。11 为了抑制民主德国愈演愈烈的民族分裂主义行动, 联邦德国作出了种种努力, 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具体表现为, 施密特政府积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两德关系稳定发展, 推动两德旅行交通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借此维系因长期隔离而日渐疏远的民族情感, 为将来两德实现和平统一创造和积聚有利条件。 在战后德国分裂时期, 德国内部贸易始终作为一条连接德意志两部分的经济纽带而存在着, 它也一直被联邦德国看作是国内贸易。联邦政府深知, 维护德国内部贸易的特殊性有助于维系两德特殊关系。柏林墙建立后, 联邦政府在促进德国内部贸易发展的同时, 开始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溢出效应, 间接带动两德在

14、其他领域的合作。 施密特主政联邦德国后, 德国内部贸易逐步成为其德国政策新的着力点。在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6000多家联邦德国企业参与了德国内部贸易, 每年大约签订5万份合同, 其中许多是大中型企业。随着两德企业间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 德国内部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1974年德国内部贸易额为69.18亿马克, 1979年为98.85亿马克, 到1982年增至140.68亿马克12544。 联邦德国着力推动德国内部贸易发展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自1961年以来, 德国内部贸易在联邦德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足2%, 而占民主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与之相比, 民主德国积极参与德国内部贸易的

15、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它可以从中得到两大好处:其一是联邦德国对源自民主德国的货物免征关税及附加税。另外一个是联邦德国提供的无息透支贷款, 这是德国内部贸易框架内设立的一种贷款, 当贸易出现差额时供贸易逆差的一方使用, 以保障贸易的平衡。 对于民主德国而言, 无息透支贷款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这项贷款增加对联邦德国产品的购入,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节省大笔的利息支出。由于联邦德国从未动用过这项贷款, 所以该贷款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长期由民主德国独享。正是基于此, 随着贷款额度的不断提高, 它在联邦德国德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这不仅体现在扩大德国内部贸易方面, 更体现在改善两德人员交往方面。 1974年底, 两德在经过多轮谈判后, 就延长无息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