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228522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_时殷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6 战略与管理 2000 4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 安全体制的必要 时殷弘 安全两难概念 由来 解析和评判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中间 关于国际紧张 对立 和冲突生成机理的最著名的一个概念 大概是 安全两 难0 security dilemma 按照这个概念的提出者 美国国际 政治理论家约翰 赫兹的界定 在个体间 共处但未结成 较高的统一0的场合 或者说在缺乏 可以对它们施加行 为标准 并且由此保护它们彼此免遭对方攻击的较高权 威0的场合 总是存在着安全两难问题 每个个体始终担 心被对方侵害 统治甚或消灭 因而为求得安全势必多多 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 而这又会使对方感到不安全 从 而也多多益善

2、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以防不测 结果就进一 步加剧了原本的安全担忧 这样一种对每一方来说实际 上都是 自招挫败0性质的 反复的作用 反作用过程 源于无政府 连同无有效的行为标准 状态中必有的互相 猜疑和互相恐惧 而它们所表征的安全两难包含着敌意 和紧张滋生的逻辑必然性 并且在没有制约因素的情况 下显然难免升级为对抗或冲突 1 实际上 早在 2400年前 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最初 祖先修昔底德就大致意识到了这种机理 他的关于伯罗 奔居撒战争之真正原因的著名断言 雅典权势的增 长与这在斯巴达引起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0 2 表 现了他对国际政治动能的首要理解 尽管这理解的全部 内涵同现今时代许多援引者的解说

3、以及赫兹的安全两难 模式相比来得丰富甚至深刻 3 17 世纪英国政治哲学 家 修昔底德史书的最早英译者托马斯 霍布斯可称为 安全两难机理的第一个理论规定者 诚然 霍布斯没有 直接说到赫兹展示的那种作用 反作用循环和其中包 含的疑惧逐步升级 更没有使用安全两难这样高度抽象 的概念 但他非常明确地将他所谓 自然状态0 即无政府 亦无共同规范状态 中每个人对于自身生命被他人伤害 和毁灭的巨大猜疑和恐惧 连同由此而来对自身安全的 竭力追求 当作这种状态中人际争斗的一大原因 并且事 实上有如赫兹强调安全两难构成权势竞争和权势政治的 唯一真正本源那样 赋予它比其余两大原因 分别由 物欲和荣誉心驱动的利益竞

4、争和名誉追求 更基本的 意义 4 这一 霍布斯式恐惧0 Hobbesian fear 通过大多数 政治哲学家都视作理所当然的个人 国家之比拟 以 种种方式和不同程度 被包括霍布斯本人在内的一些近 现代思想家延用于阐释国际关系 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英国学派0首要创始者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的话说 它 构成了国际政治的 绝对困境和不可简约的两难形势0 5 安全两难的由来和首要特征 显然在于无政府亦无 共同规范状态中普遍和绝对的互相疑惧 巴特菲尔德曾 以被锁在同一个房间里的两名持枪对手间的心理状态来 作譬喻 两人虽然都宁愿把枪抛到窗外 以免致命的冲 突 却因互相疑惧而无法想出共同做到这一点的办法 在 国

5、际关系中 正是这种互相疑惧 挫败了一切人类才 智0 巴特菲尔德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无法进行真正感情 移入式的理解 empathic understanding 并非无法心领神 会别人对你的恐惧 你绝无可能完全认识或记得这么 87 一点 即他无法透视你的心灵 因而他对你的意图就决不 可能象你对这意图一样放心 0 6 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 施莱辛格写过一篇在冷战起源研究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论 文 其中首次以美苏两国间的互相疑惧和安全两难为根 本要素之一 来解释美苏对抗的形成 他强调 冷战不是 哪一项决策的产物 而是一种两难形势的结果 每一方 都感到必须采取对方不能不认为是威胁和平原则的政 策 然后每一方又都

6、感到必须采取防御措施 每一方 实行它自己所表明并且挚爱的原则 而这只是肯定了对 方关于它决意侵略的疑惧 0 7 尽管这种解释带有安全两 难观念如后所述的局限 但无论如何由疑惧和反疑惧 行 动和反行动构成的恶性循环无疑是冷战形成并加剧的一 项重要原因 事实上 无论是修昔底德以来两千多年的 有关思考和理论观念 还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和美苏冷战 起源之类历史实例 都表明安全两难这一 冲突升级的心 理动力学0 8 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常有动因 不过 安全两难观念有其不容忽视的简单化和片面 性弊端 在将它当作国际关系的普遍模式或一般国际争 斗的首要解释时尤其如此 在其逻辑形式上 它完全排 除对主权国家间常见的

7、所有非对立状态和良性竞争关系 的承认 完全不考虑所有各种制约国际矛盾 缓和国际对 抗甚至促进国际合作的因素 这些因素在许多场合可以 是很有力的 一般来说它多少夸大了安全问题上互相疑 惧心理在国际紧张 对抗和冲突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因为 实在的重大利益抵牾更为经常地构成更深刻的敌对根 源 9 不仅如此 用安全两难模式来看待国际对立还往往 会有道德相对主义或道德等同 moral equivalent 论之弊 即认为双方俱受安全动机和关于对方意图的错误疑惧支 配 谈不上有蓄意侵害与合理自卫 正义与不正义之别的 可能性 而事实上这些区别往往是存在的 有时甚至一目 了然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 安全两难的确是国

8、际关系中 的常有形势 作为其由来和主要特征的互相疑惧也的确 构成国际紧张 对立和冲突的一种常见缘由 有时甚至可 以是主要缘由 在明了安全两难概念蕴含的简单化和非 道德 amoral 倾向这两大方面弊病的前提下 仍需承认它 有颇大的真理性 不失为考察相关的国际政治局势时绕 有价值的一项理论参照 东亚国际政治中的安全两难 在当今世界 东亚 就本文来说包括印巴次大陆和西 太平洋 无疑是安全两难局面显现得最广泛 最突出的一 个区域 虽然中近东在这方面也很靠前 在二战后长达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朝鲜半岛南北部之间的关系差不多 一直可称安全两难的经典实例 换句话说 表述其纯粹形 态的理论定义近乎能完全彻底地

9、套用于这个半岛 朝鲜 就其相对于本身人口和财力规模而言世界首屈一指的庞 大军队 它对当代先进武器的可谓倾其所有的竭力追求 它那最高程度集权的社会政治管制制度 多半源于韩美 同盟的军事实力 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及其控制全半岛 意图 不管这意图现在有多少是真实的 又有多少是被想 象出来的 在它那里引起并不时加剧的安全疑惧 在韩 国与其美国保护者方面 对朝鲜的疑惧可以说同样强烈 并且同样导致军事安全戒备的不断维持和强化 为之韩 国付出的人力财力以及政策注意力之巨 在新兴工业化 国家中间大概绝无仅有 不仅如此 半岛内的安全两难 古斯芒 东帝汶独立领导人 环 球 经 纬 88 还有一个不时引起人们注意的附

10、题 那就是日本和朝鲜 之间的安全两难 日本维持着美国以外居于世界最前列 的军事开支规模和几乎最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 其设定 的功能固然不能相信主要在于以朝鲜为假想敌人的自 卫 但若认为想象中的朝鲜军事威胁不是保持和加强日 本武力的一大动因 肯定也不符合事理 反过来对于朝 鲜方面 这一东邻宿敌拥有的强大武力会如何加剧其安 全担忧 并且如何在韩美军事同盟之外进一步刺激平壤 的备战冲动 亦属可想而知 在东亚的另一端 印度与巴 基斯坦之间同样以长达半个世纪的敌对提供了安全两难 的又一个范例 尽管历史宿怨和争夺克什米尔的利益竞 争构成彼此安全疑惧外至关重要的敌意源泉 无论是数 次印巴战争 还是竞相追求外部

11、支援的印巴外交角逐 或 是近年来针锋相对的印巴核武研制和核爆试验 都同安 全两难机理紧密相关 都有力地促进了次大陆国际疑惧 和反疑惧 作用和反作用的恶性循环 诚然 人们不应忽 视朝韩 印巴以及日朝之间时有的缓和试探与相关对话 或谈判 但迄今为止它们大多是过眼烟云 即使对于行 将举行的朝韩政府首脑首次会晤 也须在怀抱真切希望 的同时审慎地拭目以待 在当今东亚国际政治中 意义特别广泛和深远的是 中美 中日之间的安全两难 尽管同时存在的彼此协调甚 至合作要素使之以多少是 缓解了的0而非 激烈的0形式 存在 10 也尽管这一概念的非道德倾向不应使人回避中 美 中日矛盾中相当鲜明的是非曲直 从中国的视角

12、看 当今的中美日关系组合已在颇大程度上接近冷战年代的 两极构造 即美日同盟对中国 中国方面越来越确信 无 论是美国还是日本 都主要是从这一准两极的范式来看 待和设想现今乃至今后几十年内的中美日三国关系 并 且以一种很不容易扭转的逻辑 至少目前如此 趋于转变 为新世纪里东亚的新冷战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 速增长显示 中国正在兴起为真正的大强国 中国同美国 更不用说同日本 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 变化 一种大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 权势转移0 power transition 学说所研究的那种变化 虽然它被普遍认为至 少还需要约半个世纪时间才可能完成 11 不过 对这一 变化的感觉和预料

13、并没有使中国的领导人和大多数国际 关系学者持有例如威廉二世德国那种挑战超级强国的心 态 12 而是引起了对美日两国对华政策方向的悲观预料 和严重担忧 一个意识形态上敌对 并欲经久维持其唯 一超强地位和争取确立全球霸权的美国 带领一个力图 借美国的支持来维持经济领先并进而谋求政治大国 甚 或军事大国权势的日本 合力阻碍中国走向强大 同时谋 求改变中国的根本制度和伺机毁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 就是许许多多中国官员和学者对美日两国根本的对华态 度和政策的大判断 并且构成其观察和思考中美日关系 大局时由以出发的首要范式 正在大力加强的中国高技 术军事力量建设 以推进多极化为一大原则的中国外交 活动 着重

14、于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中国民族政策 甚至还 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整个经济 政治 思想文 化建设纲领 都在不同程度上从这大判断和首要范式出 发来定义安全威胁 应当肯定 美国以及日本方面近十年来的许多行为 无论出自行政当局或立法部门 还是出自政府外的某些 势力 13 提供了难以否认的证据 证明中国方面的上述 判断基本上是不错的 至少证明它应被予以如果真能置 身处地考虑就会有的充分理解 然而 我们同时也应意 识到 美国以及日本的对华态度 政策和舆论颇大程度上 受 中国威胁0观念影响 不管这种观念在中国人看来是 何等离奇 换句话说 中长期性质的安全疑惧是这种态 度 政策和舆论的部分重要成因 只不

15、过 安全0在此对美 国来说 实际上大半意味着保持它的战略 政治超强 地位和霸权式优势 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理解的 安全很不相同 在体现这种安全疑惧方面 兰德公司最 近发表的一项长篇论著很有代表性 它提出两组原因 来论说一个真正强大起来的中国很可能采取咄咄逼人的 强权态势 第一组原因出于中国本身的特殊历史经历 它们包括 中国对于自己古昔辉煌伟大的历史记忆和重 获先前显赫荣光的复兴渴求 中国雪洗鸦片战争后百年 民族耻辱的强烈意愿 中国再创传统的 华夏中心世界秩 序0的支配欲望 中国关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外部安全主要 由能够控制周边战略地带 或至少使之无害的强大国家 来保证的信念等等 至于第二组原因

16、 则主要在于国际 政治的 霍布斯式恐惧0法则和决定强国兴衰 驱动霸权 争夺的权势转移机理 即 1 世界政治中的正常竞争迫 使每个国家不断追求增长国力国势以保持安全0 2 新 战略与管理 2000 4 从中国的视角看 当今的中美日关系组合已在 颇大程度上接近冷战年代的两极构造 即美日同盟 对中国 89 南沙 心有余力也足 在东亚诸多安全两难当中 中国处于其内的超 过一半 换句话说 若不论其他因素 中国便是东亚 各国中未来安全境况几乎最成问题的一个国家 兴强国在力争重构现存国际体系以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利 益和权利要求的同时 往往采取咄咄逼人的政治态势0 后一机理被认为也同霍布斯式恐惧密切相关 因为这种 恐惧被认为 虽然简单但极为有力0 它会使兴起中的强 国 以一切必要的手段 包括涉及使用武力的咄咄逼人行 动 来保护自己节节增长的 权势 资产免遭别国可能的 掠取 0 14 如果将此类 中国威胁0言论仅仅看作蓄意的 反华宣言 那就太简单化了 它们虽然绝非真理 但就其 大部分表述者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出自真实的疑惧 不 仅如此 有的对华疑惧者自己也明白 这疑惧会驱使美国 作出自认是反应性的对华政治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