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0101341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绪论第章)马工程(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18年3月 绪论 绪论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 1 区域概念 2 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1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第一节主要内容 一般指地

2、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 主要根据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 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 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 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 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 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区域经济学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 在同质区域中 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

3、济增长问题 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第一节主要内容 功能区域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划分的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 商品 资本或信息的转移 如果界线范围内地区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与界线外地区间的空间作用强度 则这些界线内区域就是功能区域 常见的功能区域就是城市群 如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等 在功能区域中 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4、吸引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 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特征 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 都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 功能区域 3 区域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 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核心观点 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 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1 古典区位理论 2 新古典区位论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主要内容 二战后 随经济的高速增

5、长 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 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 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 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 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 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 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 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 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3 区位研究转

6、向区域研究 4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第一节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 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但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方面 逐渐趋向类同 这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 改革开放前 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 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 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 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 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 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 见效快的沿

7、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 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 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 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 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1 改革开放前 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 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主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 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 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再次 区域经济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在

8、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 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 四大板块 战略和 三个支撑带 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4 中共十八大以来 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

9、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主要指厂商 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选择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从区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 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匹配 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 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与依赖 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 价值链共享 都市经济圈等 从如何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 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2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主要内容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 也就是选择何种增

10、长模式的问题 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 也就是如何支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 区域经济支持系统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 二是为鼓励区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3 区域决策 第二节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 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区际分工与联系 地域结构演进 政府调控等 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是区域经济学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主要的理论是新古典的区位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经济活动区位研究 不仅研究厂商区位 居住区位 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 而且还把这些研究进一

11、步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 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自组织能力 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 就是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 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 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 交易的分层结构以及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 就构成了交易活动的空间组织体系 区域自组织能力研究 是区域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1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2 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主要内容 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 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 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 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

12、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区际分工与联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或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 经济活动首先出现在那些具有优势的区位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这必然在空间范围内形成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各不相同的核心区和边缘区 核心区一般以某种规模的城市为中心 边缘区一般指农村地区 是核心区的腹地 这种腹地支撑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最典型的地域结构 就是我们熟悉的城乡二元结构 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际发展差距 这种政府为引导和干预区域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就构成了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 区际分工与联系 4 地域结构演

13、进 5 政府调控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不同地区 区域经济都显现为 块状经济 这种块状经济深层次的含义是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不连续 那么为什么在不同块状体之间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存在差异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一 有些生产要素如矿产资源 对地表的附着力很强 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 第二 有些生产要素如水资源 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 改变其流动方式将会花费巨大的成本 第三 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 资金 知识和技术等 有时也遇到很大的障碍 主要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 也不是免费 1 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 降低经济效率 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

14、作用强度 2 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 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 3 空间距离越大 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1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 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主要内容 经济活动最大的特征之一为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 任何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 而这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又与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生产过程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 但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考虑 这些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上截然分开 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 厂商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则可以节省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15、 称之为内部规模经济 众多厂商聚集在某一区位 可以实现聚集经济 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 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 一旦形成创新中心 则这种创新中心不会轻易地发生转移 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区位锁定作用 尽管众多创新企业的创新不可能在同一周期内发生 许多创新企业的创新周期会相互错开 因此如果形成创新中心 则创新中心的创新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技术可以溢出 但是局部溢出而不是全域溢出 即知识和技术溢出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称之为技术溢出的空间衰减律 3 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 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第三节主要内容 块状经济的非连续和间断特征 意味着区域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非均衡

16、力 这种非均衡力由接近市场效应 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所决定 如果前两者之和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则形成正反馈机制 任何初始的冲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如果分散力大于聚集力 则形成负反馈机制 任何初始冲击的响得到遏制 使得初始均衡处于稳定状态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相互成为因果关系 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最终形成核心区 边缘区的空间格局 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原有空间格局保持不变 不会形成核心区 边缘区的空间格局 1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主要内容 如果形成循环累积过程 则外生力量消失以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仍在继续 这意味着产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现象是通过内生过程而不是外生过程所形成的 市场开放度的提高 意味着各种可流动要素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要素流动性增强过程又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 当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值 则可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 发生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