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36561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进程。本文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方面综述了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述评。最后从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旅游影响; 文化景观; 景观演变; 传统地域; 研究进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

2、历史、文化价值(王云才,等,2009)。其以独特景观和丰厚文化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已成为旅游发展中最有意义和发展最快的成分之一,在日益形成的新的旅游空间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Williams,1998)。传统地域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有着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外如奥地利的Tokay 葡萄酒庄园、挪威的Vega群岛、伊拉克的Bamiyan区域、菲律宾吕宋岛的古代水稻梯田等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地区和人类文明共存”的杰出代表(Buckley,et al.,2008);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云南哈尼梯田等文化景观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40多

3、个古村镇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3年起先后5批有350个古村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有大量的古村镇也先后被评为4A级景区、特色旅游村镇(卢松,2010)。20世纪以来,伴随着新的乡村景观要素的不断涌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性文化景观日渐消失(Antrop,2004)。这种景观变化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Bender,et al.,2005)。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与孤岛现象、传统地域“欠发达”与文化景观边缘化现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与商业化的矛盾、城市化引发的景观结构演变、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景观冲击(孙艺惠,等,20

4、08;王云才,等,2009)。旅游业已接替农业成为许多传统乡村社区的主要产业(Antrop,2004),旅游发展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Palang,et al.,2005)。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功能上,旅游发展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演变产生的影响,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地方意义等视角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1 旅游对传统地域物质文化景观产生的影响1.1 文化景观旅游化的过程与聚落形态的演变旅游发展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文化景观的进程。Young(1983)研究了马其他的一个传统的渔农型村庄旅游化的发展,首次用

5、“旅游化”(touristization)的概念模型来解释旅游化进程与景观变化的关系。Bryson(2008)认为,旅游在塑造佛蒙特州罗曼蒂克般的农村理想景观中发挥了核心作用。Kairel等(1982)在探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时,提出景观变迁螺旋模式,从游客、旅游吸引物、接待设施、社区债务、市场营销、支持政策和方式等7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景观旅游化的过程。Roberta(2003)总结出加拿大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4个阶段。Jansen(2009)指出,包括乡村在内的文化景观旅游化过程尚未引起必要的重视。Jimura(2011)认为,日本Ogimachi在获得世界遗产地称号后,其当地社区各方面景观与周

6、边地区出现明显分异。车震宇(2006)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开展了研究,根据旅游开发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变化,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划分为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4类,认为,村落的形态变化受到市县级政策与管理措施、开发商与规划师、村民收入与村落人口、传统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8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基于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研究了丽江束河古镇旅游村落空间形态变化(张熹,车震宇,2012)。旅游开发给传统民居周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黄芳,2002)。1.2 旅游加速了传统地域旅游城镇化倾向旅游已成为传统乡村地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Mullins,19

7、91)。王云才(2007)指出,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江南水乡古镇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倾向,江南水乡古镇传统的水体景观被艺术化和时尚化,传统古镇开放空间利用方式逐渐城市公园化和广场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也现代化和多样化,古镇传统商业形态日渐变成现代城市商业街模式,使传统的古镇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相关研究表明,传统村镇游客量增长迅猛,旅游业正日益发展成为传统村镇的重要产业,旅游收入已构成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旅游发展明显促进了古村落村容村貌等景观的提升(卢松,等,2009;卢松,张捷,2009)。张骁鸣等(2009)以西递村为例,采取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认为旅游发展成为乡村劳动力回流

8、重要原因,这与一般乡村的空心化趋势是相反的。丁雨莲等(2006)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探讨了古村镇文化休闲符号的标志及其形成机制。吴悦芳等(2010)研究了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景观的形成及其空间特征。1.3 旅游商业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保继刚,苏晓波,2004)。Medina(2003)研究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应旅游之需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如何影响玛雅文化的传统形式;Marks(1996)指出,随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石头城(Zanzibar)旅游者的增加,带来了商业过度繁荣,破坏了古镇传统的地域景观;保继刚等

9、(2004)认为,旅游商业化现象侵蚀了历史城镇传统文化,造成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服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等的消亡和改变。宗晓莲(2005)探究了丽江古城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以及空间商品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空心化)。李倩(2006)认为,古镇旅游开发若以文化流失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是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单向度转化过程,是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通过对周庄、乌镇的案例研究,张朝枝(2008)发现,遗产地商业化带来了被加工的“伪真实”(符号化的“原真”)。Kneafsey(200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法国Commana公社的旅游发展为例,试图探讨影响当地居民参与所谓“商品化动态”(c

10、ommodification dynamic)的因素。 另外,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景观风貌。设计较差的旅游设施、不协调的建筑外观材料、不恰当的总图规划与景观设计、大而丑陋的广告标识、架空的电话电缆线等方面,均对传统聚落物质环境和旅游地景观带来破坏(Inskeep,1991)。客流增长过快、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也造成传统村镇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卢松,等,2004;卢松,等,2005)。不完善的规划和管理、过度商业化等因素导致了村落旅游开发中的视觉污染问题(孙静,苏勤,2004)。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也成为学者们孜孜

11、以求的目标(阮仪三,肖建莉,2003;卢松,等,2010)。2 旅游对传统地域非物质文化景观产生的影响2.1 旅游开发促进了传统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地域内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东西,旅游开发为传统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用来区分来源地的当地特性,实际上俨然成为了一种“存在主义旅游”,可以有效地吸引旅游市场(Miguel,2008)。云南丽江三元村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可以促进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开放式健康发展,保障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林锦屏,等,2005)。旅游活动介入非物质文化

12、遗产,特别是某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为遗产保护注入资金和新的活力,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从而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肖曾艳,2008)。非物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是“非遗”在现代社会中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王德刚,田芸,2010);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唤醒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持有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金以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云南纳西族民族音乐、东巴文化、桂林的龙脊梯田等(华春霞,贾鸿雁,2007)。印象?刘三姐夷水丽川等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汪宇明,马木兰,2

13、007)。巴西Porto Seguro的2个原以农业为主的村落,目前则因旅游发展转向主要向旅游者兜售旅游纪念品、传统手工艺品,当地居民发起了一项“文化复兴”工程,将其传统赋以商业化展示,Grunewald(2002)研究了由此引发的民族风情游的相关问题。2.2 旅游引发传统地域语言景观的演变和音乐景观的商品化旅游发展带来了传统地域中语言景观、音乐景观等变化。Butler(1980)对苏格兰的Skye岛屿的研究中发现旅游发展正使土著语言渐渐被旅游者所持语言替代。Brougham和Butler(1981)则在苏格兰地区的旅游研究中指出旅游是导致当地斯凯岛上的盖尔语使用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戴凡等(1

14、996)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进行了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潘秋玲(2005)认为,旅游开发对西安语言文化景观产生显著影响,如土语景观萎缩、普通话景观扩张、中外语言景观并存和交互使用等。宗晓莲等(2005)从人类学的角度解构了纳西古乐文化景观的商品化过程。3 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地方意义产生的影响3.1 旅游引发的空间生产和地方建构地方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朱?f,等,2010),文化景观构成了传统地域地方性的核心载体。Hultman等(2012)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旅游是当代生产和再造地方性和文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在地方形成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地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背景

15、,在此背景下游客和居民相互作用和创造地方(Carmichael,2002)。Hughes(1995)强调了通过地方外观的媒介,旅游在创造符号学意义上的当地地理事象具有积极的角色。地方性成为旅游地营销和当代旅游地经济的重要维度(Karoline,2008)。建立地理标志被认为是影响旅游地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旅游地促销的有效手段,Lorenzini等(2011)对意大利Marche地区79个旅游乡镇的统计表明,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彭丽娟和徐红罡(2011)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研究了西递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游客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Rakic

16、和Chambers(2012)研究表明,那些游览点所体现的地方性消费和建构不仅包括物质的和多元感知方面,也包括认知的和情感的过程;地方性的消费和建构是同时的过程,其中游客和当地人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Kristen等(2012)认为,纪念品是地方意义、商业化和商品化的符号,地方艺术和手工制品的商品化过程也是可消费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路幸福(2007)等通过对云南若干民族村镇进行研究,指出舞台化是游客的期待与东道主社会的“原型的影像”两者的结合,是旅游者访问的文化外在标签,是本土特色与外来文化两者互动的产物。Athena等(2012)研究了全球化和旅游中饮食消费的关系,并从世界文化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全球化成为重建或者重塑当地烹饪传统和特性的重要推动力。Mitchell等(2012)认为,区域独特的文化系统体现在其所有的文化景观中,探索了乡村文化景观系统与葡萄酒旅游生产/消费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地位正在恶化,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快餐式消费的问题,Zhou等(2013)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