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914335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5题,70分)1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 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2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

2、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兼爱、非攻、尚贤”C “不尚贤,使民不争” 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3“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知善知恶是良知”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

3、了新儒学B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5“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 “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 “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 “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

4、、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7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D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8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

5、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 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 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 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 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9苏格拉底在受审时说:“如果你们指望用死刑来制止大家公开谴责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那你们就错了尽善易行的方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尽力向善。这是我对你们投票判我有罪的最后告诫”。这段话体现了苏格拉底A 反对雅典民主制度B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C 主张维护法律尊严D 捍卫言论自由原则10“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

6、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C 破除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D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11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A 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B 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C 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D 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1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 主张废

7、除宗教仪式B 否定信仰上帝C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D 挑战教会权威13下图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说法正确的是A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B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C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D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14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A 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B 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C 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D 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1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

8、之处是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16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7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 朝贡外交转

9、向了近代外交C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181912年7月,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指出,某些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该实行经济革命”,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孙中山提出“实行经济革命”主要是基于A 国共合作的需要B 小农经济的落后C 民族危机的出现D 欧美社会的弊病19三民主义之所以有其局限性,最根本的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B 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C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强大 D 中国还没有产生先进的领导阶级20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民族、民权、民生,大出风头以后,许

10、多人都争相效仿,于是乎孙传芳标榜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21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真正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A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D 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22“李,1965年就读于贵阳某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毕节上山下

11、乡,1979年考进武汉大学,1984年公派前往美国深造,现在在贵阳组建大数据创客团队”。此履历不能反映了A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他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B 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为他创业提供舞台C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他完成了义务教育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他考上大学提供了可能23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C

12、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D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24“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文学流派是A 浪漫主义文学B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C 现代主义文学D 社会主义现实文学25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C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丧失D倡导“自由

13、”“平等”思想2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其主要原因是()A 印刷术的发展 B 科举制度完善C 造纸术有突破 D 图书成为商品27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晴朗的天空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第一朵是有关光的运动问题,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说明了当时A 经典力学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 B 近代物理学己失去存在的价值C 相对论的提出冲击了固有理论 D 量子论的诞生改变了人的思维28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

14、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A 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B 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C 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 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9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30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据此分析可知A 新文化运动存在片面性B 胡适观点是当时主流观点C 新文化运动阵营已分化D 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31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A “百花齐放”的方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