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85021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长泰第一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2014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第3讲 农业限时训练(建议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4、5、6、9、10、13、14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3、7、8、11、12、13、14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3北京海淀期末)如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13题:1.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A.甲B.乙C.丙D.丁2.关于四个平原上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C.丙-草场茂密,光照不足D.丁-河流

2、众多,黑土广布3.关于四个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粮食商品率高B.乙-机械化水平低C.丙-水利工程量大D.丁-市场适应性强解析:1.A2.B3.D第1题,甲地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乙为商品谷物农业、丙为大牧场放牧业、丁为混合农业;只有甲地属于传统的自给农业。第2题,甲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乙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丙位于亚热带和温带草原区,降水较少,光照充足;丁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黑土分布较少,水源缺乏。第3题,甲为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乙为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丙为大牧场放牧业,水

3、利工程量小;丁为混合农业,可根据市场灵活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规模。(2013漳州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图,回答46题: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地复种指数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河流和湖泊A.B.C.D. 5.山东省的复种指数稳中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气温与降水的变化B.退耕还林还草政策C.交通用地减少和土壤改良D.市场变化和技术改进6.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B.农业结构的调整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D.劳动力充足解析:4.C5.D6.B第4题,据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地复种

4、指数总体特征为纬度较低的地区高,平原面积广的地区高,所以影响四地复种指数的主要因素为纬度位置和地形因素。第5题,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蔬菜等副食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许多地区大规模发展塑料大棚等种植反季节蔬菜,使得复种指数有所提高。第6题,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乳畜业、花卉种植等规模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2013洛阳模拟)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某年粮食生产效率表。读表,回答78题:项目资本投入量人力投入量自然资源效率资本效率人力效率化肥量(千克/公顷)劳动力(劳动日/公顷)粮食/耕地(千克/公顷)粮食/化肥

5、(千克/千克)粮食/劳动日(千克/日)全国平均264.53199.54 37716.5521.94西北省份197.25213.52 83315.7513.86西南省份186.60312.33 97921.4412.69东南省份317.18169.45 66518.6136.56东北和新疆235.65119.44 90821.7842.257.表中所示生产成本和效能,资本效率最高和单产最低的地区分别是()A.西南省份和西北省份B.东北和新疆、西北省份C.东南省份和西南省份D.东北和新疆、西南省份8.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A.农业生产落后B.劳动力科技素质高C.机械化

6、水平高D.气候条件优越解析:7.B8.C第7题,读表可知,资本效率最高的是东北和新疆;单产最低的地区是西北省份。第8题,人力效率与机械化水平有关。东北和新疆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连片,是我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机械化水平高,人力效率最高。下图所示国家主要生产稻谷、木薯、玉米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盛产驼峰牛。读图,回答910题:9.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哪个国家的水稻种植经验更值得地借鉴()A.中国 B.美国C.印度尼西亚D.泰国10.图示国家发展高效农业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农药使用量解析:9.C10.A第9题,地

7、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选项中四个国家都有水稻种植,但只有印度尼西亚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印度尼西亚的种植经验更值得地借鉴。第10题,该国是马达加斯加,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要发展高效农业,急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2013泗县模拟)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示意图”,回答1112题:11.玛雅社会农业地域类型是()A.放牧业B.混合农业C.原始迁移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12.玛雅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导致()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11.C12.D第1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通过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获取农田,且土

8、地肥力下降后弃耕,再砍伐焚烧其他区域的森林植被获取新的农田,所以农业地域类型为原始迁移农业。该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二、综合题(共52分)13.(2012福建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材料一宣威(1033530E1044050E,255336N264450N)为云南省曲靖市所辖一个县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与贵州省盘县接壤(如图所示)。材料二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纵横交错,海拔高差大。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1)分析宣威“

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宣威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3)针对发展农业的制约性因素,宣威提高粮食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析:第(1)题,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是纬度低,受冬季风影响小,夏无酷暑主要受地形、天气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都要分析。第(3)题,针对当地冬春干旱、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应发展节水农业,兴修水利;针对地形特征应修筑梯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答案:(1)冬无严寒:纬度低,热量条件好;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冬季风影响小。夏无酷暑:海拔高,气温低;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阴雨天多,对太阳辐

10、射削弱作用强。(12分)(2)有利方面:地处亚热带,热量充足;为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不利方面:地势崎岖,耕地少,土层薄;地表水不易储存,灌溉条件差;旱涝灾害多发。(12分)(3)发展节水农业;完善灌溉设施;合理修筑梯田;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等。(6分)14.(2013泉州质检)读“恒河平原地区图”和图中A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一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孟加拉国、印度等国的深水稻一般生长在16米深的水中,根茎长。其修长的茎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身场所。材料二恒河平原地区发展水稻小麦轮作制度。水稻收获后,播种冬小麦不但时

11、间紧,而且机械、柴油、人工投入较多,加上由于田地泥泞、秸秆多、稻茬高,整地和播种作业很困难。当地农民一般在田间燃烧秸秆。材料三免耕是一种保护性的耕作方式,是指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1)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恒河平原地区发展水稻小麦轮作制度的原因。(2)深水稻的单产比一般水稻低,分析恒河平原发展深水稻种植的地理原因。(3)说明恒河平原发展免耕这种耕作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从恒河平原的气候条件和水稻、小麦各自的作物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一、二,从恒河平原的地形、水文条件和深水稻的生长习性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结合材料三中对免耕耕作方式的描述,对比材料二中传统耕作方式的弊端进行分析,主要从环保的角度入手。答案:(1)恒河平原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适合好暖喜湿的水稻生长;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但热量较充足,适合耐旱的小麦生长。(6分)(2)恒河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雨季降水量大,易发洪涝,平原地区积水深;人地压力和粮食压力大,种植深水稻可以降低洪涝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保证粮食生产。深水稻田水深可养鱼,为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保证多样的食品供应。(8分)(3)避免在田间焚烧秸秆,减轻对大气的污染;秸秆还田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具有节省劳动力投入的优点;可以节省燃油、化肥、除草剂的投入。(8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