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必修1.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782449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枣庄第八中学高中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必修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 题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二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

2、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

3、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老师要运用动画展示让学生形成流动性的认识,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

4、型的基本内容;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过程与方法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

5、性特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演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2、自制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投影。3、用flash制作生物膜流动性动画【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通过小组合作总结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小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活动预设及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学习目标教材P65页:“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课件展示这几种材料讨论:1、用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合体现细胞膜的功能?为什么? 答案:三种材料比较

6、,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分析:作为细胞膜要满足以下的条件:1、作为细胞这一系统的边界。2、能让一部分物质透过。3、具有一定的弹性。2、弹力布能完全表现细胞膜的功能么?总结: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 探讨建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先讨论一下,思考总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发言,评价这三种材料。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探知

7、的热情。为下面一些铺垫。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欧文顿实验,脂溶性物质易通过,得出膜由脂质组成。2、膜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细胞膜和脂质分子层的关系4、提出脂质,做铺展实验,得出膜必然为脂双层排列。并对磷脂的排列方式进行明确。5、电镜下观察,提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模型6、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过渡】膜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展开神奇的科幻之旅,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纪,你会面对细胞膜探究的哪些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早期对生物膜结构模的探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还是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去想像它的结构入手?为什么?(2)最初认识到

8、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吗? 【阅读材料并观察分析课件动画】(一):教师课件展示动画早期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是谁?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展示欧文顿的实验 资料1: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问题:欧文顿的实验发现了什么?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回答思考与讨论1、2题。 除了脂质,膜中还有哪些成分组成?要想知道生物膜的成分,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接下来科学家又做了什么探索?幻灯片投影学生归纳小结回忆为什么

9、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提取细胞膜,而不从其它细胞中提取?给出材料分析?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问题: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脂质和蛋白质【提问】:1、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答案: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2、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答案: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3、欧文顿的假说成立么?答案: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资料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

10、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资料4: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画出相应图解

11、:(时间约5分钟。) 在空气-水界面上完全浸没在水中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展示:推测: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你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布的请试着排出。设问过渡: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亮-暗-亮三层结构。【学生思考】:三层结构中亮的是什么,暗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尝试构建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画出简图。思考讨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我们能看到更加微观的结构(2)罗伯特森建立的“三明治”模型有

12、什么不足?1.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2.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菌等这些现象无法解释。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静止的结构。学生得出结论:细胞膜不是静止的问题过渡: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资料6:展示材料6: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实验过程: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问题:1、这个实验的直接结论是什么?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2、综合其他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13、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思维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阅读材料,2分钟,讨论这几个问题并回答。设计意图:理解提出假说的科研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出指出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出生物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设计意图:认识磷脂分子的结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给予巩固知识,学生发散性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学生自主阅读提炼知识点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潜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观看变形虫的吞食过程。思考。观察课件,思考回答。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 基本支架2、 蛋白质的分布3、结构特点【过渡】: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 J. S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