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作业同步复习25.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29668768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作业同步复习2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作业同步复习2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作业同步复习2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时作业同步复习25.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地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打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解析:人工诱变的本质是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但不能控制突变方向。答案:C2.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中

2、不正确的是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解析: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使得基因交流中断,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育种。答案:B3.(2010太原模拟)有关物种叙述正确的是 ()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 B. C. D.解析:不同的种群不一定不属于一个物种,只要未形成生殖隔离,均

3、应视作同一物种。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形成都需要地理隔离。答案:C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共同进化无关解析:基因突变不受环境控制,环境只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保留种群中有利的变异类型,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直接联系。答案:D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

4、正确的是 ()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和进化生殖隔离只能通过地理隔离来实现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不同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A. B.C. 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形成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不同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隔离、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答案:C6.(2010菏泽质检)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5、()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B.C. D.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答案:B7.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而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长颈鹿和古鹿是不同的物种,其形成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首先,古鹿原来就存在着变异,有

6、的颈和前肢长,有的颈和前肢短,当食物缺乏时,颈和前肢长的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同时把长颈基因遗传给后代,经过若干代的选择,鹿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长颈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现代的长颈鹿。答案:C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个体中就存在抗药性差异(变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长期使

7、用某种杀虫剂之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所以杀虫效果下降。 答案:B9.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解析:“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并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答案:B10.(2010重庆调研)某

8、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Ee个体繁殖成功率也比较低,但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的基因频率降低,而e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的个体数量最少,而ee的个体数量最多,Ee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答案:C11.调查某校学生中某基因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92

9、%、8%C.78%、92% D.8%、92%解析:对于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应注意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而女性则统计两个基因。本题中若所有学生的基因总数为150个,XB基因数为42.3227.3646138个,XB基因频率为138/150100%92%,Xb基因数为7.360.322412个,Xb基因频率为12/150100%8%。答案:B1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10、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解析:在感染锈病之前,T的基因频率是20%1/260%50%,在感染锈病之后,T的基因频率是:50%(120%)62.5%。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0开封质检)如图为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1)曲线回升是通过之间的来实现的。(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增强、减弱)。(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解析:从

11、图中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14.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请据图回答:(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

12、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解析:在强海风的环境下,B物种的个体中,只有能够抵御海风的超长翅蝉和残翅蝉能够生存下来,其余的有翅蝉会被刮起的大风吹到海里而淘汰。B物种作为外来物种,有可能和C物种和谐共处,也有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还有可能与C物种形成竞争,把C物种淘汰,成为该岛的优势物种。XB

13、XB(雄性)、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无斑点的,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有斑点的。则XbXb(雄性)和XBY(雌性)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XBXb(雄性)无斑点和XbY(雌性)有斑点,在幼小时通过有无斑点就能识别雌雄。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3)设计方案:P:雌性:XBY雄性:XbXb F: XBXb XbY 雄性 雌性 无斑点 有斑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