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664764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城威县的人文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传承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与之相契合,我省文化系统开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主题实践活动,自觉、主动地肩负起文化工作的历史责任担当。千年燕赵沃土,文化资源众多,历史遗产丰富。多年来,我省的许多地方,不遗余力地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创造并开拓了新的文化力量,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的样本。自本期始,本刊将推出文化追梦河北文化生态建设专栏,寻找我省文化生态建设的样本城市,翻阅和品读这些城市文化前行和演变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带来

2、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威县,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今天,她已然绘就出一幅新的人文画卷。这不仅仅体现在威县对地方历史文化充分的传承和弘扬,更重要的,在威县重新发现自我的历程中,时刻涌动着一种崭新的精神动力,那是自一座城市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对文化的渴望。拥有近千年建城历史的威县,有着足够的文化积淀。这里名人辈出,曾走出过宋朝开国宰相范质、元末威州长官王伯大、明朝兵部尚书贾待问、清末义和团著名首领赵三多等名臣义士;清代儒学家刘调赞、清末诗人王伯廉、民国书法家宋德功、现代著名诗人王亚平等文化名人;抗日将领梁立柱、中国核工业奠基人之一刘杰、改革先锋之一任仲夷等志士仁人。这里文脉传承不绝,是远近闻

3、名的“书画之乡”。人人爱书画,家家飘墨香,全县拥有威县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名;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5名;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7名;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46名。书画艺术创作人才1000多人,书画爱好者近万人。这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威县乱弹、梨花大鼓,传唱数百年,道尽民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至今不衰;梅花拳,历史悠久,习练民众数十万,曾经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土布纺织,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理念,打造出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近年来,威县县委、县政府以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为重点,坚持传承传统文化、繁荣群众文化、打造文化

4、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以特色文化搭建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成绩。正是通过对威县文化资源的整合,对文化事业的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仅具有影响力,更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威县这样一座古城,经过一系列的文化举措,逐渐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壮丽的人文画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崭新的、充满开拓和创造精神的文化的力量正在改变着威县,以及这座城市脚下的广阔大地。涵养?弘扬 兴建场馆 以文化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而追求卓越的城市,威县永远希望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为此,她用一座座高大敞亮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健身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涵养历史

5、与当代文化,以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将文化传播四方。无形之中,威县将一座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追逐梦想的人是可敬的,一座追逐梦想的城市同样如此。文化最基础的功能乃是教化和传播,将物质的世界文明化、文雅化,将民众知识化、文明化,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过去数年间,威县用一个庞大的计划去完善建设文化名县的构想。她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力投入,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威县的主城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宽阔平整的街道,还有高大敞亮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健身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2012年,威县荣获“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十强”称号,这是对近年来威县县委、县政府下大

6、力打造体系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平台工作的最好肯定。文化基础设施是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保障和平台。为打造体系健全、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平台,近年来,威县地方政府加大县乡财政投入力度,积极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先后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3亿多元,建成以义和团纪念馆、威县名人馆、冀南党史展览馆、任仲夷纪念馆、刘杰展览馆等为内容的威县历史博物馆;建成品位高雅的威县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建成设施先进的威县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健身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形成集图书阅览、演艺活动、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普培训、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县16

7、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大院460个,为400余个农村文体组织配备了器材,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共享实现了全覆盖,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的目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威县当地政府积极发挥文化服务设施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广场文化,打造城市文化龙头;办好节日文化,利用重要节点组织文艺演出、书画展览、革命教育、文体比赛等;繁荣农村文化,积极组织书画、戏曲、曲艺、民俗艺术等文化活动。同时,拓宽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营造奋发进取、理性平和、知足感恩、向善向美的浓厚文化氛围。威县当地政府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原则,拓宽了社会

8、参与的渠道,利用社会力量的市场化运作理顺供求关系,逐步形成了机关单位、文化团体、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起到“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社会效应。威县副县长高振防表示,威县政府每年拿出几十万资金用于文化事业支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威县文广新体局局长杨立群这样表述:他们做的是“栽树的工作”,就是为了“让后人乘凉”。 培育?创新 以画为媒 诚邀天下文化事业生机勃勃的威县,以画为媒,不仅有诚邀天下的心意,更有容纳天下精华的未来。她以冀南书画城为依托,以近200名威县籍的省以上书画协会会员为骨干,以数万名书画爱

9、好者为基础,大力培育书画文化,促进威县与全国书画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出“书画之乡”的品牌。冀南书画城里的故事威县从事翰墨丹青的人成千上万。在他们心目中,冀南书画城是文化的坐标。冀南书画城是威县政府为发展书画产业而在2013年4月建成的,它位于威县中央地带,占地160亩,有三街一路,可容纳300余家画廊入驻。这里街道宽阔,路面整洁,两侧建筑形式统一的三层楼房是各家绘画工作室,单看牌匾,就能体会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令人切身感受到书画艺术在威县这片土地上所具有的深厚群众基础。每一家画室都有独特的故事,每一位书画家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在“威县龙威工笔画职业学校”,七八个学员在专心习画,他们之中大多是

10、青年男女,也有中年女性和稚嫩少年,屋子里静悄悄的,时间恍若凝滞不前。校长助理王慕园在指导学生绘画,据他介绍,目前有30到40名学员在此免费学习。学校主要培养他们对书画的爱好和感觉以及绘画技巧。除了聘来的老师,学校还定期邀请著名书画家来此讲座,每月搞一次名家书画展。学校还负责代理出售教师和学生们的作品,学生们只要用心,在此学习半年后,出售作品的所得就能养活自己了。刘东晓老师正在绘制一幅古典人物,笔下的古装女子衣袂飘逸、色彩艳丽。他在此任教有三四个月了。此前十多年间,他在北京跟随中央美院的名师学习工笔绘画,擅长花鸟人物。来到这所学校后,他可以专心绘画并出售作品,保证生活的安稳,同时能够传道授业,一

11、展所长。到这所学校学习绘画的人,大多是想以此为职业,但也不乏单纯出于爱好而来的。男学员刘成旺是为了做一名职业画师而来的。他已经认真地学习了两个月,觉得“老师教得很细致”。女学员杨俊荣则是纯粹出于兴趣,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工笔画的。她有自己的生意,生活无忧,但她认为“学习绘画可以修身养性,体验另一种生活”。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她已经从刚来时的“基本上零基础”变成“过了线条,开始接触色彩”。和我们交谈的同时,她依旧描摹着面前画纸上那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在另一家名为“石芳园”的书画工作室里,农民出身的职业画家刘庭芳在凝神创作。这位66岁的老人是威县?持菡蚰?尔寨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为寺庙绘制佛像壁画的著

12、名画师。他十多岁即开始学习家传的绘画技艺,如今已经是河北省美协会员,主攻花鸟题材,并且已经开始授徒。他对威县政府大力扶持书画人才的政策赞不绝口:“政府租下画室,让我们免费使用六年,我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加专注绘画事业。”不远处的“王春景书画城”里,画师王春景的妹夫、62岁的老板尚之华颇具民间艺术家的风范。在专心打理这间专门出售王春景作品的店面同时,这位老人不时拉起心爱的京胡,自娱自乐,平静悠然。“?逞粞偶?”是一群“80后”年轻人开设的画室。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书画城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1985年出生的王庆辉毕业于沧州一所美术院校,如今已经是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职业画家。他对目前的生活

13、状况十分满意,“这里提供的条件很好,我们这些年轻人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享书画市场信息,还有机会与大师直接交流。”一个良性循环的书画产业发展体系冀南书画城的崛起,龙威书画院功不可没。龙威书画院是冀南书画城的市场总运作方。院长王志君是个相貌朴实、笑容憨厚的中年人。做生意起家的他,最初仅是凭借个人兴趣收藏艺术品,后来开始专心做书画交易,并成立了这家公司。他的合作伙伴、年近60岁的常务副院长王银杰是一名书法家,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儒雅之气。他十几岁即受家庭熏陶而习练书法,在其后的40多年中勤练不辍,“真、行、草、隶、篆五体皆能,擅长草书”,上百次获得省级以上书法作品比赛大奖。威县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

14、,历代文化名人辈出,在冀南一带名闻遐迩。这里的书画氛围十分浓郁,书画爱好者众多且整体水平较高。尤其是在2003年,威县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民间艺术之乡”,这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威县的县委、县政府对书画事业极为支持,充分利用本地的书画人才和资源,成立了集展览、培训、收藏、经营、推荐等功能于一体的冀南书画城,为威县内外的书画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举不啻为栽种下一棵梧桐树,目的是吸引到“凤凰”即全国各地的书画人才前来。近些年来,威县每年都要举办书画展览,尤以2013年的全县首届农民书画艺术展规模最大,气势恢弘,参赛者水平高超。这次活动成功地吸引到威县及周边数县的几万

15、名书画爱好者。自2013年始,威县每月至少搞一次书画展,出一本书画集。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出广大书画爱好者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威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龙威书画院借力借智,负责冀南书画城的市场运作,开业至今,他们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名家书画展,在为县里引进书画人才,让威县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国内诸多大师名作的同时,也向外界宣传了威县的书画精品,推出了本土书画人才。从县委、县政府到政府职能部门(文化局、文联、工会、团委、教育、卫生、计生),再到社会团体(书协、美协、老年书画研究会、农民书画研究会)和民间(画廊、画院),威县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书画产业发展体系。这个体系以冀南书画城为载体,以“政府扶植,市场运

16、作,部门监管”的模式运行,让威县书画产业能够“引进来”“推出去”,得到蓬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保护?传承 古老遗产 焕发新生从古至今,历史风云变幻,无数古老的事物湮没于时间长河。但在沧海桑田之间,总有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形式执着地生存下来,成为积淀深厚的历史遗产。威县这座古城即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她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使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梨花大鼓:一弦一鼓 唱尽悲欢离合梨花大鼓也是威县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又名犁铧大鼓、山东大鼓,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冀南一带的农村之中,在冀南的曲种上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据考证,梨花大鼓约产生于明代中叶,初期可能只是乡野农人业余演唱,后来逐渐演变,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足迹踏遍冀南、冀西、豫北、鲁西北的广大城乡,乃至京、津各处。梨花大鼓的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使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