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9572080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3.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B. 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 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 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

2、的“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来看,西周是通过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的多种方式,巩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机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点睛】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宗法制的严格实行,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

3、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答案】D【解析】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D项正确;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

4、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C项“中央集权”表述错误。3.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解释了姓氏的来源以及作用,显然说明西周时期姓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B正确;姓氏是确定宗法制

5、基础,不是分封制,A错误;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怎样?(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4.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

6、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C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不正确;家国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B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D。【点睛】宗法制

7、的作用:对当时: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5.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8、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A. 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 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答案】B【解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设,故答案为B项。A、C项对题干中的措施有一定影响,但题干材料信息重在为何能够实行,因此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A.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B.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C.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D.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答案】D【解析】材料一反映了为实现先

9、帝的意愿,秦二世继续修筑阿房宫,材料二三四均为提及,因此说法相对片面,A不正确;四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阿旁宫进行了记载,并非都不可信,B错误;杜牧写有阿旁宫赋,但并不能说明其曾经游览过此地,C不正确;以上四则材料均体现了阿旁宫没有完工或建成的基本史实,D符合题意。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

10、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8.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A. 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B. 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 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D. 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答案】D

11、【解析】由材料“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可知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BC和材料无关,排除;由材料“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可知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故选D。9.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A. 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D. 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监察权属于相权,而唐代御史台的设立使监察权不再属于相权而是独立的,

12、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均是在秦代,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变化和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是否缓解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材料“门下省,权势渐重,

13、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反映了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错误;门下省不是监察百官机构,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相权的分割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

14、实难”。唐代朋党之争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下降,社会阶层发生变动,A正确;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B错误;朋党是不同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结成的,与中央与地方斗争、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点睛:解

15、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联系所学隋唐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相对下降的知识分析解答。12.王安石、文彦博、程颐三人同处宋神宗一朝。王安石曾言,士之“道隆而德骏者,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文彦博曾对君主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这表明当时A. “治天下”之权已归属以宰相为首的土大夫集团B. 皇帝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已成为执政理念C. 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官制变革尤显必要D. 理学家们致力于冲击和拆解皇帝的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道隆而德骏者,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意为士是作为国家管理者出现的,学而有成者成为高级官员。“为与士大夫治天下”意为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天下治乱系宰相”意为宰相与国家的治乱关系重大。三人都涉及重视官僚管理国家的问题,所以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有必要进行官制变革,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文彦博、程颐三人的主张,没有体现皇帝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已成为执政理念,B错误;宋朝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拆解皇帝的专制权力,D表述错误。13.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