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docx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9556082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探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专著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和问题教学?基础理论问题中,首次提出了“问题教学”的理论。30多年来,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对“问题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根深蒂固,“问题教学”出现了偏离轨道现象,完全扭曲了“问题教学”的科学宗旨。语文课堂出现“满堂问”、“满堂答”,问题不等于问话,教师事事问,时时问,不仅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还是浪费课堂有限时间的一种错误表现。 问题探究教学所探究的问题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问题,问题本身有其独特的内涵,语文教学中需要的是真正的问题,是真

2、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带问号结束的句子都能被称之为问题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呢?什么才是语文课堂上真正需要的问题呢?当然,首先问题是要贴题,针对教材,课文自身提出来的,天马行空,过于发散的问题,甚至与教材毫无关联的问题都是无效的问题。我们以乡愁为例,如果你问学生“余光中的乡愁有什么艺术魅力?”,问题一出,下面肯定顿时无声,细细想来就连我们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但是若换一种问法例如 “乡愁中有哪些美的地方打动了你”,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第一个问题提得是没有价值的问题,问初中的学生有什么艺术魅力,问了也是白问,显然问题就是失效的。不过第二个问题转换得却很好,将问题由难

3、化易,而且问的还是同一回事。这样的问题是我们想要的问题,因为它有探究的价值。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大部分都是经过老师的导引,才产生出来的。二十世纪60年代,叶圣陶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1978年,在教育拨乱反正的初期,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从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只不过是手段,“不教”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是能够自主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学生的问题变得有效,教师开的这个头就非常的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

4、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引导的问题就必须是有效的,且具备有深入思考的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被开发到哪种程度,在于教师引导的好坏,而教师的引导是好是坏关键又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有价值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问题的难度以梯形呈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的难度是纵向发展的,就好像是一个梯形,难度随着踢蹬逐渐增加。一般语文文本的问题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实际应用。基础知识属于记忆型问题,难度不高,而且答案唯一,学生只要记住即可。阅读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来达到帮忙理解新问题,做到同类问题举一反三

5、。实际应用型问题则要求学生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解决新的矛盾。(2)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显然是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多多用开放式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这也有利于让学生的想象放飞自由,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出来的学生的问题必然形式也是开放的,不仅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就连教师本身认识的广度也得到延伸,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新鲜和充满趣味性。(3)问题要具有确定性。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首先要有确定性,模糊性的语言不要出现在问题当中,这样的问题容易造成错误的引导,学生的思路不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反而会更加

6、的混乱。而且问题之所以提出,还要有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引?氖焙颍?事先都应该认真考虑每一个问题设计:有没有必要问;该在什么地方问;问题出来希望学生怎样回答;问题能够将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等等,这些都应该明确下来,问题结束之后能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是否能有所收获,对教学活动来说都是很重要的。(4)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就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余光中的乡愁有什么艺术魅力?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因为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没有对艺术魅力形成概念,才会导致问题的失效性。所以问题的提出除了要针对教材之外,也要针对你所教学的对象的实际情况。真正认清楚他们身上的特质,才会有利于教学。根据对象,将问题的语言形式不断变化,面对中学生,问题要尽量避免使用生、难、繁、复这类的文字,多用一些浅显的意思相近的语言,灵活的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课堂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发出者,事先会预设一些问题,然后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也会有所启发,产生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这两类问题缺一不可,是相辅相生的,但后者产生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意义和价值。乔治?伯利在怎样解题中阐述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所以就更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做好以身示范的榜样,这样才能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